说到道教,很多常州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金坛的茅山和茅山道士。茅山道教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道教茅山宗的摇篮,非常有名。但常州有一所在古代赫赫有名的道观玄妙观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当年的玄妙观就位于现在的红梅阁位置。
红梅阁原名玄妙观,后又改名飞霞楼,相传元代龚子彬遇仙移植云南红梅于此而又更名红梅阁。整个建筑古朴厚重,气势雄伟,四周广植红梅,冬末春初,红梅怒放,很多市民会争相到红梅公园寻春访梅。
红梅阁图红梅阁最早建于唐代,据常州府志记载,红梅阁原在荐福寺内(原荐福禅院),为唐朝昭宗(-)年间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时所建。在宋代前期一度被当作选拔人才的贡士试院,后来成为全真教南派道教的活动场所。如果徒步至红梅阁东南角,在廓檐下墙壁间你会发现有块古老的石碑,碑文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红梅阁碑记,殿内西侧墙壁间还有一块画像石,上面有张紫阳真人画像。像高0.95米,宽0.60米,刻于清光绪七年()。像身束发长髯,宽衣广袖,背系葫芦箬帽。上有嘉庆十五年()浣梧道人书紫阳真人著经处石刻一方。
经检索有关资料,张紫阳(-)是北宋天台人,道教奉为南派始祖。说到这个张真人,可是道教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谪戍岭南。宋英宗治平年间,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据说在神宗熙宁二年遇刘海蟾(一说遇青城丈人)传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张紫阳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在红梅阁,他又写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代表张思想晚期的转变,禅道双融,而正式酿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学说。
红梅阁前银杏树张紫阳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教派,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派。张紫阳传常州道人石泰、石泰传薜道光、薜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辗转授受至白玉蟾,渐壮大为以《悟真篇》为理论经典的重要内丹流派。称为“金丹南宗”,由于张紫阳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与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熟悉的王重阳北方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张紫阳、石泰、薜道光、陈楠、白玉蟾,也被尊为“南宗五祖”。据有关记载,张紫阳传人石泰(石杏林)和薛道光都曾在红梅阁修道或著书。
石泰(石杏林)与张紫阳的结缘很有传奇色彩。
石泰,字得之,号翠玄子,别号杏林,就是江苏常州人。据志书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生于北宋真宗乾兴元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享寿岁。本为驿站志愿。据《陕西通志》记载:石泰遇张紫阳得金丹之道,其法缘际会于一家酒店中。而紫阳则得道于刘海蟾。当初,海蟾对紫阳预言:异日有为你脱缰解锁之人,方可以道妙授之,余皆不许。后来紫阳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乃作《悟真篇》行于世,使有宿根道器者自悟。因此而得罪了凤州太守,发配坐牢,途中忽逢大雪,遂与护送者饮于酒肆,巧与石泰同桌饮酒。由于石泰的社会关系,终于免了牢狱之灾。
于是,张紫阳将平生所得之金丹秘诀尽授石泰。石泰苦志修炼,颇见成效,终成仙果,并以道术济人疾苦。他以三国时代吴国的董奉为范,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其为他种植杏树若干。数年后居然形成一片杏林,后世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美语来称颂医家。石泰也是这样,故别号“杏林”,建在海南玉蟾宫的殿宇就叫“杏林殿”,以崇拜二祖石泰的高道亮节。
在红梅阁西北角有古春轩原就是南宗三祖薛道光潜心修炼的地方。据红梅公园有关古春轩介绍:同治光绪年间,有僧侣在薛道光真人所居故址构筑茅庵,名“乐隐山房”。宣统二年间,常州士绅恽彦彬,庄赓良修葺之,辟为宴集之地,因轩落成之日恰是暮春时节,便更其名曰“古春轩”。
关于三祖薛道光的传说也很有意思:
宋徽宗崇宁五年()冬天,薛道光住在眉县青镇(即今陕西省眉县),在佛寺听讲。遇到从扶风县来的道人石泰,当时已是八十有五的高龄,黑发红颜,神宇非凡,夜里还做针线活计。薛道光知道不是一般人物,就在谈话之中,故意引用张伯端的诗句。石泰有些惊奇,问:“你怎么知道张紫阳?他正是我的老师。”薛道光还不太相信,就举出(悟真篇)中的句子向他请教,石泰看他很诚心,就简略地为其讲解大要。薛道光听后大悟,平日埋藏在腹中的各种疑团,一下打破,如同桶之脱底一般。于是才信石泰是张紫阳的真传弟子,进而叩拜要求收在门下。石泰笑言: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吗?薛道光坚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于门户,难道不是自己耽误自己吗石泰听后连连点头,并言自从紫阳先师授道以来,将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继承的人。于是传授口诀真要,并告诫他:疾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养修道。自己即退隐于世.
从此薛道光弃僧从道,幅巾缝掖,混俗和光,以了性命大事.光宗绍熙二年()道成,享年岁.留有颂云: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
关于薛道光在红梅阁修道之说不光仅仅靠这些传说来来证明,他本是陕府鸡足山人,却人称“毗陵禅师”。历史上只有一个毗陵禅师,就是薛道光。而且毗陵作为古地名只指一个地方就是古常州。由此看来,南宗五祖中有三祖曾在红梅阁著书修道当是确定无疑。
百年银杏图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南宋淳熙中叶(约年)一场大火,将荐福禅院和红梅阁化作灰烬,但道缘并未离红梅阁而去。元朝元贞元年(),道士徐养浩募资在废址上建飞霞楼,元朝至正十二年()全部焚毁。明朝洪武九年()在飞霞楼故址上重建,复称红梅阁。红梅阁重建后,供奉秦汉到元朝时的所谓仙学源流。当时红梅阁有基田71.4亩,免征粮赋52.3亩,红梅阁靠基田的收获维持日常开销。到明朝中叶阁又被毁,清朝嘉庆(-)年间,道士徐浣梧再度修复。这里环境优雅,绿草成荫,盛开的红梅拟仙都之仿佛。著名诗人赵翼诗云: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但好景不长,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挥师东进,进兵常州,红梅阁、天宁寺等均毁于战火。现在保存的红梅阁是光绪六年()由地方绅董刘翊宸捐资、常州知府钱卿和、武进阳湖知事申保龄、梁鹏相拨款及刘瑜、李宣、许瀛洲、董云阶等募捐,历经多年波折于光绪二十六年()才重建起来的。
由红梅阁的历史兴衰可以知道,红梅阁从宋代开始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与道教息息相关。现在没有道士在此修炼了,所以很多人已不把红梅阁与道教联系起来了。好多人都知道常州有茅山道教,却不知市区居然还有这样气势恢宏的道教建筑,不知这儿曾经是内丹派道教的重要修炼之地。
现存的红梅阁是清代建筑,是典型道教建筑的风格。阁建在2米高的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拱翘角,气势壮观。阁高17米,分上下2层,四周原筑垣墙。你只要细细观看,就会发现屋檐角都铸有神兽,屋檐顶正中一宝葫芦,这正是道家宝物之一。南端有云鹤纹冲天石坊1座,3座4柱,额书天衢要道、青云直上。两旁石柱楹联为: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
这幅楹联的意思看起来与红梅阁并无关联,好像说的是做人道理,据常州大学朱净之教授解释,文义所指的主体不是红梅阁而是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在宋、元、明、清几代,常州经济富庶,交通发达,是朝廷财赋重地,故称“天衢要道”。而常州又以崇文重教闻名于世,文墨兴盛,人才辈出,功名显赫,为中华文明作出过辉煌的贡献。这副坊联写的就是常州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杰出的造就和追求。上联说儒家道统从周孔的“源头”起始,延及后代,都主张为社会著书立说,为国家建立功勋,为世人树立美德;下联则进一层说,为了“立言立功立德”,人的修养和造诣即所谓“工”是永无止境的,不可中道停步,要效法贤人圣人,效法天地造化,追求理想的、至高的境界。这副联语从字面上看阐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家社会哲理,但深层意义上却包含了对常州地方人文精神的一种阐示和崇扬。(常州楹联赏读)
朱教授对此联从人文精神角度挖掘可以说是相当深刻了,但据本人浅见,但却很难解释得通为何要把这样一幅对联放在道教建筑前面。而且,把常州作为朝廷财赋重地称为天衢,有些牵强。但如果把这幅对联的人文哲理和道教联系起来,就顺理成章,容易理解了。天衢要道,可以理解为升向天庭的要道,即道教修仙得道为修道最高境界。而且很多人只注意了牌坊正面的“天衢要道”,却忽略了反面的四字“青云直上”。进入修道之门,最后就可以驾祥云升仙而去。上联中的“道有源头”其实也是一语双关,既指人文理想追求,也是道教之源。下联的“工无驻足”也是提醒修道者不要停步,修炼贵在坚持。
红梅阁前,阳光和煦,向西眺望,天宁宝塔熠熠生辉,向东看,文笔宝塔巍然屹立,再回看红梅阁,庄严肃立。如果说天宁宝塔是代表佛教,红梅阁则代表道教,而文笔塔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代表儒教,这两塔一阁,天然形成一幅绝美的三教融合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龙城常州真乃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吉祥福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