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为“天下所共传之宝。成语“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回到古都邯郸的故事,也可见和氏璧成为天下必争之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造了玉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玉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贞观四年(公元年)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但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秦国传国玉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何时流失说法不一。有人说和氏璧成为灭后唐的石敬瑭陪葬品,也有人说和氏璧早已为秦始皇所陪葬,没有流传于世。由于和氏璧能耐度高温,难以被毁。如果流传世间,倒是有可能被分割为数块。
据传,和氏璧被为三块,传世玉玺即为其中最大一块,现已遗失。另两块一块流于龙虎山,后因张天师除妖而下落不明;另一块现存于江苏茅山。
据《茅山志》,宋哲宗之母孟氏不慎将银针吞于腹中,御医束手无策,孟氏坐以待毙。哲宗遂张榜全国求贤,茅山上清宗坛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应诏入宫,用茅山道教秘传符篆和丹药治疗,令孟太后转危为安。哲宗深感茅山道士医术神奇,赐号刘混康“洞元通妙法师”,住持京师上清储祥宫。不久,刘混康请辞返回茅山。徽宗继位后,下诏刘混康再进京师,这次他也只住了不到一年便又回到了茅山,徽宗遂先后赐送“镇山八宝”,其中就有玉器四宝。皇帝赏赐宝物非同一般,道院更要倍加悉心珍藏。其中四玉分别为:玉印、玉圭、玉符、玉砚。玉印即为和氏璧的三块之一。
据《三宝太监西洋记》载,茅山印是用战国“和氏璧”的一部分刻制而成,有“夜食四两朱砂,日盖千张黄表”之说。传说朱元璋曾将此印收至宫中意欲改制“奉天承运文宝”玉玺。但三刻三试玉印上仍是“九老仙都君印”六个字。无奈之下,只得于洪武十三年将玉印送回茅山。每逢茅山香期,来茅山进香的香客都要在香袋、腰带上盖此玉印,意欲借此消灾延寿、辟邪呈祥。茅山四宝各有神奇,其它三样此不赘述。
十年动乱中,茅山道院遭到严重破坏,“四宝”和其他许多文物流失,不知下落。粉碎“四人帮”后,道士们多方寻找“四宝”,但毫无结果。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市、县统战、公安、文化等部门从年夏天开始,组织专人追寻,终于从一位曾在句容工作过的老师处寻到线索,并顺藤摸瓜找到南京博物院。经过多次交涉,证实“四宝”的确存在南博。然而,南博认为“四宝”是珍贵文物,只同意发还复制品。关键时刻,镇江市政府的领导直接出面与南博交涉,最终在省政府、省委统战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四宝”终于在年春节前回到茅山道院,次年便举行了这个归山仪式。
现在的“茅山四宝”保存完好,也只有“有缘人”才能见到。如果能得到玉印加盖的平安符,那更是为幸事!茅山也成为千古养生福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