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施雯文/摄
△姜中极品——小林黄姜
吃了整整一年的老姜,我们马上能吃上“小鲜肉”生姜了。
杭州余杭小林黄姜专业合作社如今有亩姜地,这几天农户们正忙着收姜,送往杭城各大商超和菜市。
小林黄姜有生姜中的“爱马仕”之称,而产小林黄姜的小林乡,正是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古稻田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林黄姜那些事。
1】玉架山是个什么宝藏山
在古城以东陆路30公里的地方,余杭东湖街道茅山社区,一座不起眼的小土坡上,考古学者曾发现近3万平方米良渚文化时期古稻田。
(茅山遗址,文保部门供图)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推测,这里曾经是良渚时期的粮食功能区,水稻收割以后,可以走水路用船运到古城里。
而在茅山以北1公里外的地方,东湖街道结网社区一片不起眼的空地上,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已经待了12年。
(玉架山遗址,文保部门供图)
虽然地势比较平坦,但这个地方名唤“玉架山”,顾名思义,让人联想到良渚的玉。
而玉架山西南面的横山,却发现了大量的高等级贵族墓葬。
这两座看不见的山,是一处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
(玉架山遗址发掘现场,文保部门供图)
玉架山之于良渚古城,是怎样一种关系?
省考古所王宁远研究员说,如果把良渚古城比作首都的话,那玉架山至少也是个省会城市。
这个“省会城市”如今也确实挺繁华,周围有很多居民区和知名企业,但此地却至今封闭,因为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
目前,玉架山遗址已经清理出良渚文化墓葬座、灰坑22座,建筑遗迹10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近件(组),是迄今为止清理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的遗址。
2】小林乡的小林姜
不论茅山、玉架山还是横山,在撤村建社之前,它们都属于一个叫“小林乡”的地方。
年以后,城市化的进程,原小林乡村民陆续征迁。
现在唯一保留当年乡貌的,是一条小林老街,这里曾是小林乡中心村-结网村的地界。
(小林黄姜正值采收期)
在没发现良渚遗址前,小林最出名的是生姜,当地家家户户种稻、种姜。北宋《太平寰宇志》、明《本草纲目》都有记载。
对种姜这件事,小林人有多执着?
在结网社区一带没开发的空地上,居民还在见缝插针种生姜。
当地人种的是一种俗称“小林黄姜”的地方品种,学名“浙江红爪姜”。
和山东莱芜大姜不同,这个品种自带清香,个头小姜味浓郁,肉嫩纤维少,是本省乃至全国表现最优异的小种姜。
(传统窖藏生姜的方式)
可惜,因为种姜人骤减,这个品种一度濒临灭绝。
徐建荣是原小林乡人,他说,在没征迁的前些年,全村人都是上半年种姜,下半年种稻,这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
过去,爷爷、爸爸种姜,开船去杭州卖姜,很受城里人欢迎。
不过,成年后的徐建荣没有延续祖辈的事业,去了隔壁运河街道,搞水产养殖。
3】小林姜之前为什么没人要
“小林黄姜这个品种不行,我们找人种了去农博会上卖,个头很小,根本没人要。”
年,一次偶然和当地农业部们的聊天,让徐建荣颇感意外。
“过去,每到10月,我和我爸都要睡在姜地里守夜,因为经常有人来偷姜,当年卖得这么俏的姜,怎么可能没人要!”
(徐建荣家的姜地)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徐建荣决定重操旧业,自己种姜。
年开春,跑回村里收姜种的徐建荣惊讶地发现,整个小林,就只剩不到2亩地的姜了。
生姜怕涝,江南的梅雨季节,最容易得姜瘟病。
这病一发不可收拾,得了病的姜地,就会没有产量。
据全国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浙江有60个地方品种姜,小林黄姜是最抗姜瘟病的品种。
(有喷滴灌设施的生姜地)
不过,自古种姜,农田采用的是漫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生姜根系受涝,引发姜瘟病。
徐建荣改良了灌溉方式,采用喷滴灌技术,给姜地适量补水,防止了姜瘟病的发生。
扛着自家生姜,去农博会叫卖的徐荣建没想到,第一天,大伯大妈们就把生姜一抢而空。
4】夏吃姜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中国,自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
现在,我们收姜是在11月份,但自古种姜的小林,过去收姜是在初夏6月。
那会儿,没有很先进的保鲜方法,这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夏吃姜”的传统说法。
(用生姜种生姜,一颗能长这么大)
为什么老底子会在6月收姜?
徐建荣说,只要气温超过35℃,生姜就会停止生长。因为,接下来要种水稻,生姜自然就收了。
在浙江,即使7-8月生姜种在地里,也不会长大,过去,大家就觉得6月份,生姜已经成熟。
把姜继续留在地里,9-10月气温下降,它会继续生长。
(今年徐家地里的姜王)
一两重的姜种,最后会长成至少2斤重的鲜姜。
盛夏时,徐建荣会给自家姜地盖上黑纱遮阴,防止姜叶灼伤,安然度夏后,迎来丰收大季。
今年,徐家地里的姜王,重量超过4斤。
5】良渚先人有没有吃过小林黄姜
吃了整整一年的老姜,眼下新姜上市,咱们马上嫩吃上“小鲜肉”了。
徐建荣组建了小林黄姜专业合作社,这些年已经发展了亩姜地,这几天农户们正忙着收姜,送往杭城各大商超和菜市。
在文章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良渚时期的文化,一大核心是农耕文化。
既然小林乡的茅山、玉架山遗址是良渚时期的,那么,村民生姜和水稻轮作的古老耕种方式,是否可以上溯到良渚?
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弄清楚,良渚时期,到底有没有生姜?
据资料记载,姜至今没有发现野生种,它的起源,也尚无定论。
农学界能确定的是,姜起源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也就是说,姜有可能是中国的原生物种。
“蔬菜类比较难保持到现在,我们考古没有发现过生姜。”
而像稻谷、瓜类种子这些有硬壳的东西,在良渚遗址中多有发现,至于蔬菜类是人工种植,还是野外采摘,王宁远说,考古学者也无从考证。
良渚先人,到底有没有品尝过姜中极品——小林黄姜的滋味?
我们,不得而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