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大茅山的朋友
一定记得
马溪河床那神秘的蓝绿色
亲眼所见的溪水往往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仿佛是电脑精心调色过一般
神奇而美丽的色彩
是否还记得小编曾经科普过
马溪河底碧绿如玉的原因:
溪水所在的断裂带内含有一定量的有色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等),这些硫化物经化学风化、水体溶蚀及冲刷作用,一部分溶于水体中,一部分沉淀附着于水底,使马溪水呈碧绿色,在阳光照耀下水体碧绿如玉。
今天我们就将从这神奇的色彩聊起
聊聊这位生于德兴居于大茅山的
世界湿法冶铜第一人——张潜
张潜
—
字明叔,今江西省德兴市(上饶市管辖)银城镇吴园人,张潜是西汉张良后裔,唐宋时家族逐渐南移,至德兴新营定居后,三世同居,隐而不仕。
张潜为北宋著名湿法炼铜家,著有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技术领先欧洲五百余年。是德兴悠久矿冶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篇。
张潜天资聪颖,童时即能“诵书日千数百言”,且“无书不窥”,“喜赋诗,工楷书,著有《诗集》十卷”,尤精天文、地理、人伦之学。
博通方技,曾读《神农书》,见书载胆矾水可浸铁为铜,便予以实验。胆水浸铜,即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将铜析出:
即:Fe+CuSO4=Cu+FeSO4
此法堪称中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张潜根据前人留下的湿法炼铜书籍,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探明德兴兴利场的32泉、沟盛产胆水,可浸铁取铜,并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胆水浸铜技术,于宋绍圣年间(~)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
朝廷因“用费少而收功博”,下其法于诸路,“岁收铜百万”,受到朝廷嘉奖。自此,信州铅山场、德兴兴利场、韶州(今广东韶关)岑水场、潭州(今湖南长沙)永兴场等矿场,均全面推行其湿法炼铜技术,获得很大效益,尤以上饶为最。
北宋时,全国胆铜产量每年~万斤,占当时铜总产量近二成。南宋绍兴年间,全国胆铜产量占铜总产量的八成多。大大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发展。
年,《张潜行状碑》在德兴吴园村出土。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年)三月。厚重丰硕,洋洋巨制,铭文清晰,碑文共余字,详尽记述了张潜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炼铜事业的杰出贡献,以及德兴矿冶史实、德兴张氏宗史和地方风土人情的记载。碑文还称张潜“平素赈穷恤孤有善声”,出巨资兴修水利,“要治乐平德兴二邑间水患”。
回到现代
德兴铜矿卫星图片
德兴铜矿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境内,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年产量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智利的埃斯康迪达铜矿。
德兴铜矿拥有丰富可靠的资源,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占全国第三位,矿藏特点是储量大而集中,埋藏浅,剥采比小,矿石可选性好,可综合利用元素多。唐、宋年间已经开采,冶炼鼻祖德兴的张潜用湿法炼铜,年开始普查勘探,发现有两个大型斑岩铜矿区,并伴生有钼、硫、金、银等元素。
从古至今
德兴因矿产资源而变得不同
在古代:
这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北宋炼铜家张潜著述《浸铜要略》,开创了湿法炼铜的先河,成为古代湿法炼铜的鼻祖,大力发展了当地经济。
在今日:
今日的德兴继承着“中国铜都”、“银城”、“金山”的荣誉。年产铜居中国之首,年产黄金居江南之首,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在大茅山
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使得大茅山的溪底和河床呈现出蓝绿的色彩,有着不同寻常的美。
至此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这不同寻常的蓝绿色之美
静音池
沉静如玉
马溪
碧水清波
马溪
光影斑驳
点讲台
相映成趣
马溪
绿树碧水
《马溪晨辉》摄于大茅山
德行矿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有色金属矿业基地,遗存丰富,现代规模宏大的采冶景观与古代采冶一起交相辉映。
而大茅山,则因矿而得到了特别的独特景色,或绿或蓝的溪底,在阳光下变化出不同的模样,实在是不可多得,盼君亲自来体验。
近日大茅山景区因强降雨关闭
敬请耐心等待景区开放通知
大茅山
等你来
*部分资料,图片源于网络,详见水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