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茅山,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中的“上清派”,就是发源于这里。历代传说,道教中的“茅山术”很有名,它可以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像茅山脚下的喜客泉,泉不大,但只要人站立泉边鼓掌的话,原本平静的池水会冒出水泡来,但这真的不是“茅山术”的力量。
茅山,是由三座山峰合体组成的江南丘陵,三座山峰分别被命名为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其中主峰大茅峰的海拔为.5米。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位于大茅峰西北山坡上的喜客泉,便是一处十分神奇的泉水。
喜客泉,现今被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色的院子包围了起来。从大茅峰的主干道边,进入院子的大门,行走个十多步,迎面而来的就是传说中的“喜客泉”。喜客泉是由两个大小不等的水池组成,左手的水池大一些,大约有三米左右的直径,右手的水池呈长条状,小且不起眼,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将泉水排入路边的沟渠中。
左右两个水池,是以水池上方的一座石板桥为分,石板桥的造型类似江南园林中的七星桥,只不过没有桥栏杆而已。石板桥的功能不仅仅是把水池一分为二,还把喜客泉的神奇区别开来了。大池的泉水只要鼓掌就会从水底冒出水泡,而小池里,任凭你鼓掌、跺脚,其水面依旧平静如镜。
二千多年前的喜客泉,其周边的环境就不是这样得。那是没有石板桥,也没有喜客泉周边的亭台楼阁。但喜客泉却一直存在着,而且一直是需要鼓掌才会冒出水泡来。明代诗人陈沂曾为喜客泉写诗一首:“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溃。问喧沸起,散乱如珠碎。为问何为然,人云此地肺。消息与人通,气动随謦亥。也许诗人认为喜客泉就是“茅山术”。
喜客泉的泉水十分厚重,水池平静的时候,水面上仿佛有一层油状的薄膜履盖着。而当水泡冒出时,薄膜似的水面就被水泡硬生生割裂开来,形成一波漂亮的水纹,所以当地人很形象地称池水为“油面盖”,这跟镇江著名的美食“锅盖面”异曲同工。
地质学家通过现场勘探,认为喜客泉的形成,是因为水池的下面,有两条以上的地质裂缝。当人们鼓掌或跺脚时,只要分贝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震荡可以让裂缝的土壤中冒出气泡来,所以才会有鼓掌冒水泡的自然现象产生。
从前茅山的三座山峰间,共有十九个较大的泉水,喜客泉位列茅山十九泉之首。不只是它的神奇,更主要是喜客泉形成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前来驻足。像位于喜客泉上方山坡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便是一处历史古迹。
昭明太子,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据说他三岁就懂《论语》,五岁能读五经,九岁时已经能给人讲孝经了。昭明太子年轻时,曾到镇江、常熟等地闭关读书,在这些地方都留有传说中的“太子读书台”。在喜客泉附近的茅山华阳观,民间传说它曾是昭明太子在茅山的故居。能在如此僻静优美的环境中读书,想必也是一种享受。
在国内,类似茅山喜客泉的还有南京的珍珠泉、贵州平坝的喜客泉,也都是人们站在泉边鼓掌才会冒水泡,其产生的原理基本类似。作为一种自然奇观,二千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前来观看,这确实有点神奇。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