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朝
自南北朝以来,佛道儒统称三教,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隋文帝杨坚主张调和宗教与儒学,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三章发达的多元宗教,页。,并容儒教、佛教与道教以相辅治国《历代三宝记·卷十二》:“(隋文帝)诏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化,念好清静,其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隋朝佛教进入极盛阶段。
公元年,杨坚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并且听任人民出家。隋炀帝杨广时,朝廷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
隋朝共修建寺塔余所(其中,以大兴善寺最有名),塑造佛像数万,并且翻译数万佛经,使佛经流布多于儒经数百十倍。
在南北朝时,道教分成南北天师道二系。到隋朝时,南北二系方相互交流。茅山宗成为道教的主要派系,传道范围也从南方延伸到了北方,元始天尊在此时被奉为最高神灵。杨坚对道教极为尊重,下诏保护道教,下令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人并亲幸道场。由于杨坚崇信佛教,隋朝的道教始终不如佛教兴盛。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由波斯人创立,流行于波斯和西域各国。早在北魏时,祆教随粟特人传入中国,隋朝设萨保官职以管理祅教。祆教的教义认为,宇宙是由光明神和黑暗神互相斗争,火代表善神,故拜火。主神在中国被称为“胡天”“天神”,主要经典为《阿维斯陀》。
(二)唐朝
唐朝时,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非常高。唐朝时,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
唐朝佛教的一大转变,由出世转向入世。天台宗奉《法华经》,故又称为法华宗。华严宗奉《华严经》,参与政治较多。净土宗则易于入门。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创立者是神秀,他主张渐悟说;南宗创立者是惠能。唐武宗李炎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会昌灭法”使除禅宗南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佛教的政治地位虽不及道教,但其传播范围之广、经济实力之大、信徒人数之多都远在道教之上。
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神。由于唐朝皇室姓李,道教自唐初就于佛教之上,在唐朝上流社会很流行。唐朝李氏家族认为其为老子之后,唐高祖李渊特意在终南山建太和宫,来祭祀老子。唐高宗李治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诏令王公百官研习老子的《道德经》。武则天上奏请令王公百官都学《老子》,每年依《孝经》、《论语》例考试士人。唐玄宗李隆基、代宗李豫也大力提倡道教。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解《道德经》,使道教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年间,全国有宫观所,其中女观所。当时,主要有清经法派和正一派二宗,主要人物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张果等。道教之所以受帝室青睐,主要原因是他们多炼取金丹,唐朝许多皇帝也因信之服用而丧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唐宣宗李忱。
除了佛道二教外,唐朝还有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拜火教与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但社会影响力较小。
唐朝对外来宗教相对宽容,期间多有外来教士传授教法,其中以伊斯兰教和景教为最大。
伊斯兰教随着西域商人沿途陆海两条丝路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壮大。景教通过同一个路线传入中国,因被误认为是大秦国(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所以称作“大秦景教”。公元年,景教为唐朝所认可并得到政府资助在长安兴建大秦寺,并立下石碑。摩尼教又称明教,安史之乱后,回纥势力大,摩尼教凭着回纥的庇荫在中国传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