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近期在全国各大影院火爆上映,虽然每场只允许出售30%的电影票,该片的实时票房仍然达到了18亿。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和争取国际支援,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寡敌众顽强抵抗了四天四夜。
电影火爆,观众的爱国热情也随之点燃。
那么在淞沪会战之后,作为上海去往南京的必经之处,丹阳发生过什么?
失守:
上海沦陷,日军没有给国军任何机会,沿沪宁线快速侵略,目的旨在攻占当时民国政府首都南京。作为丹阳人,我曾试图找寻国民党军队在丹阳境内阻击日寇的战斗纪实,但事实却是:句容至汤山一线,是南京国军最早与日军交战的地域。日军精锐第16师团与12月初,经丹阳进攻句容至汤山镇之间。尽管“经丹阳”不过三字,却是从残垣断壁中走出的老一辈丹阳人的苦痛记忆。
正是这样的情况导致自丹阳以东,南京外围陆上再无屏障,将丹阳至上海的大片苏南地域完全暴露在日寇的铁骑之下。其实在南京保卫战初期,距离丹阳以北的镇江要塞有国军重兵把守,要塞依仗长江天险阻击进犯南京城的日军军舰。随着南京战事吃紧,驻扎在镇江的第71军和东昌街附近的第83军被要求迅速向南京转移,以增强南京的防守力量。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溃败和丹阳沦陷,最黑暗的时刻降临。日军侵犯丹阳后杀人放火,肆无忌惮,场面惨不忍睹,只半年的时间内全县被杀害同胞人数近四千人,烧毁房屋余,受辱妇女不计其数。至此,丹阳县由国统区变为沦陷区,时间长达八年。
但是在此期间,丹阳县内的抗日斗争一刻都未停止。
最早、最大、最强的民众抗日武装
五年前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丹阳一位记者曾采访原南京军区政委郑竹波。他说:“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在抗战初期是苏浙皖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众抗日武装。”最早、最大、最强,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能获得这样的评价,他们又是如何在最黑暗的年代和最危险的敌人战斗呢?
01.倪山抗日自卫团
管文蔚:“李云龙”式的人物
丹阳市的访仙镇上有个倪山村,管文蔚出生在这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0月,管文蔚和弟弟管文彬、管寒涛等人收集枪支,召集人员在家乡访仙率先组织成立倪山抗日自卫团。这比电影中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早了一个多月。实际上七月的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管文蔚就已经开始谋划在家乡组建自卫团的事。全靠国军怎么行?自己的家乡自己守,在丹阳沦陷之后,他甚至带着队伍把国民党中队和警察所的所有枪支弹药全部缴获,颇有《亮剑》中李云龙的雷厉风行。
在丹阳沦陷后,自卫团经常破坏公路,袭击日军的车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真实事例。他们还火烧谏壁大桥、拆毁罗墅湾大桥,迫使日军放弃丹阳埤城镇到谏壁镇的公路运输,为山南和山北的抗日武装打开了一个很大的交通线。
0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丹阳境内的自卫武装层出不穷
正如电影《八佰》中抗日英雄谢晋元所期盼的,通过四行仓库阻击战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军队还在抵御外族的侵略,永不放弃。那么管文蔚所带领的倪山抗日队伍就好像是载着希望的野火那样,让丹阳县内的有志男儿们都拿起了武器。年开始,在丹阳境内还先后出现了贡友三组织的延陵镇自卫队武装30余人,导墅、里庄一带姜苏荣、姜小龙组织的东南游击队四百至五百人武装队伍等,这些独立建制,由百姓自发组建的抗日力量后来都配合新四军袭击过日军。其他还有抗战初期的镇丹边区国民抗敌自卫总团、丹北独立大队、山南县常备队、山北县常备大队、茅东县警卫团。
尽管在当时,游击战并不能重创日军,起到彻底扭转战事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民间武装力量给了日军巨大的威慑,也强化了丹阳及周边百姓的抗日热情,与日寇斗争,至死方休。
队伍就好似正在滚落的雪球,在最大时会给侵略者最致命的一击。
陈毅与管文蔚见面,部队被收编
年7月上旬,肩负开创茅山抗日根据地重任的陈毅司令,在丹阳延陵镇与管文蔚见面。有必要再强调一个时间节点,新四军最早建立于年12月,当时倪山自卫团已经存在。而作为新四军副书记的陈毅,他的任务就是将南方各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两人交谈中,陈毅详细询问了丹阳一带的抗日斗争,对队伍的素质和战斗表现给予了肯定。陈毅表示这支队伍加上丹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初来乍到的新四军立足苏南,开辟苏北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久,倪山自卫团接受新四军改编,命名为“丹阳游击纵队”,后来被纳入第二十集团军。丹阳其余的自卫团也先后有了部队番号。
丹阳人为人民军队作出巨大贡献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看:解放后,我军建制最全的时期有70个军,其中,从坚持自卢沟桥事变起抗战的新四军部队中发展而来的有8个军,在这8个军的初创阶段中,与丹阳兵源有关的部队有4个,占了其中的一半,丹阳人民对人民军队建设所作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从苏南地区乃至全国来看,这样的范例十分少见。原南京军区政委郑竹波说:“当年丹阳抗战,输送子弟兵六千余人。”原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民政工作的韦永义被记者采访时曾深情说:在全省的烈士中,丹阳是最多的。
03.夜袭新丰站
许多人会用歼敌数量来判断一场战役的意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夜袭新丰站可能只能算得上是一场战斗,而非战役,因为它只歼敌五十八人。可是我还是要提醒大家时间,这场战斗发生在年7月,距离苏南各市沦陷还不到一年,此时是日军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正当中华上下都沉浸在日军大屠杀的阴霾里,这样一场可贵的胜利保住了四万万同胞复仇的决心。
敌后抗日游击战的胜利,鼓励了沦陷区军民士气,也点燃了其它地区军民还我河山的斗志。年8月2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称:“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间之游击队活动,进展颇为满意。新近组成之新四军游击队,最近曾破坏铁路,使南京及镇江之交通,阻断三日。此等游击队,继续在全区扰乱日军之后方。”
敌人后方的战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兵力牵制,使得日军不敢将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侵略新的区域中去。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完全沦陷的省份是九个,而中国其余省属于部分沦陷和完全没有沦陷,可想而知游击战斗对于全国而言意义确实重大。
那是年的夏天,新四军第1支队挺进苏南地区后,积极向京沪铁路(南京—上海)及各公路沿线守备薄弱的日军据点展开袭击和破击作战。支队侦查得知:镇江至丹阳间的新丰车站有日军1个排40余人守备。遂决定以第2团第1营进行夜袭,歼灭该站守敌。
6月30日,第2团政治处主任萧国生和第1营营长段焕竞率领第1营从丹阳县延陵镇进至新丰以南的东岗附近隐蔽待机。7月1日23时许,该营第2连及第3连一部乘夜暗迫近新丰车站,发起突然攻击。被惊醒的日军十余人窜出房屋,企图突围。该营突击队经15分钟白刃格斗,将其歼灭。其余日军据屋顽抗,第1营立即采取火攻,烧死日军30余人。与此同时,第1连在丹阳以北地区抗日自卫团和当地群众千余人配合下,破路基、拆铁轨、拔电杆、割电线,切断了日军的交通和电话联系。丹阳等地的日军目情况不明,未敢在夜间出兵向新丰增援。到了第二天的拂晓,日军援兵百余人赶到,只有收尸的份儿。
04.如果没有电影,我们能否将英雄记住
年版《丹阳县志》记载:“八年抗战中(年更改为十四年抗战),新四军在丹阳游击纵队等地方武装和民兵的积极配合下,和日伪军作战达千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万余人,抗击和牵制日伪军数万人,粉碎了日伪军上百次‘扫荡’和‘清乡’,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寥寥数语不足以带来视觉的震撼,正如小说曾将散文诗歌拉下文学的宝座,戏剧又将小说的繁华褪去,现如今轮到电影独艳群芳。影院的灯光暗下,人们进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远比几行苍白的文字来得生动直观,但是电影不是历史的全部,正如《八佰》也在争议中收获了很多鼓励与批评。如果没有电影,我们唯有闭上双眼穿越时空去往年的中国,才能真正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抗战斗士们的伟大。
无论是倪山自卫团或丹北独立团,他们每一次的游击胜利都是一次复仇。而每一次的复仇都能使我们仰天大笑,泪流满面。丹阳县内的抗战自日军踏入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如果还有人觉得这只是微不足道的游击战争,那么下面的一组数据足够让它变为传奇:一年不到的时间,丹阳县内的抗日自卫团发展到两万多人,而这些人里面能掌握战斗技能和武器使用的武装人员多达三千余人,是两个团的兵力。远远超越了普通人对游击队的认知。
在和平年代去体会战争年代的感受是对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敌人的凶残点燃内心斗争的火焰,而英雄的事迹会抚平岁月的伤痕。人死不复生,精神永留存。
参考资料:
1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年版
2史志:《丹阳人民革命斗争史》
3史志:丹阳抗战史话,《丹阳日报》年8月
4石胜华:抗日纪事,《丹阳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
5汪海:夜袭新丰站,《追风丹阳》中国文联出版社
6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来源:丹阳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