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由于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人们的思想也非常活跃,宗教也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玄学之风盛行。

乱世中的人们,特别是文人、高士,多崇尚隐逸,往往将身心都付予山水,隐居于山林之中,这些对当时的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园林的经营渐渐追求自然山水的形与盛,以满足人的本性的需求和精神享受为主。

并且,造园的活动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帝王和王侯、富甲,而是逐渐达于民间。园林内容更为丰富,并且出现了新的园林形式——寺观园林。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皇家园林的特征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设置宫苑,北方为邺城(今河北临漳)、洛阳,南方则为建康(今南京)。这3个地方的皇家园林经过多朝多代地不断整修,形成了这个时期的典型。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的特点在于:(1)园林的总体规模由大入小,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区域划分整齐,分布相对集中。(2)园林的重点不再是之前“仿仙境,通神明”等特点,也扬弃了“堂室楼阁为主,禽兽充园囿”的形式,转化为更贴近现实,转向自然山水的发展方向。(3)筑山理水不断发展,人工园林造景更多地运用写意的手法,逐渐由写实向写意发展。(4)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由此以后,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吸取新鲜的养分,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一直贯穿着的事实。(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更多了。它不仅是皇家日常休憩的场所,也是捍卫皇室的屏障,起着保卫宫禁的作用,即“大内御苑”。私家园林的特征(1)与皇家园林相似的,城市私园的规模趋于小型化,布局以小见大,用精致的景观反应自然的特点,由写实向写意过渡。(2)筑山的运作多样自如,除了普通的土山之外,叠石为山较为普遍,并开始出现单块美石的特质。(3)理水技术比较成熟,因为园内的水体多样纷呈,丰富的水景在园中占有重要地位。用石块砌筑水池驳岸的做法出现。(4)园林植物品类繁多,观赏植物增加,并与山水配合。(5)园林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力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构成因地制宜的景观,同时满足人们休憩使用的各种功能。寺观园林的特征寺观建筑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显示了宗教的氛围,也呈现了和庄园别墅类似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同时,寺观周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进步,吸引了更多宗教信徒和文人名士,使得远离城市的名川大山不再是望尘莫及的地方,反而形成了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拓展了园林的范围,为后来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著名的茅山、庐山均成形于这个时期,至今仍是旅游胜地。公共园林的特征除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刚刚兴起的寺观园林之外,非主流园林类型也开始出现,在距离城市不远的近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成了文人墨客常常光顾的地方,他们多在此引水流觞,吟诗作赋,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最典型和知名的当属“兰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生动地记叙了在这里举行的修褉活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达了他们恬适淡远的生活情趣,也能够反映他们对园林的美好期待。公共园林由此萌芽,对今后的园林艺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类型不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还包括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等,这些园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开始形成。最后,从历史发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园林延续了秦汉皇家园林的巨大规模,实际上,他们更加注重细节,特别是在园林修缮的方法上,他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开始逐渐过渡到了将自然山水融入住宅写意的阶段,因此这些园林的艺术价值很高,特别是在景观设置和元素的选择上,对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