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本上宗教。在道教中,玉的使用十分广泛。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许多神仙是以玉命名的,如至高无上的天界主宰是玉皇大帝,神仙的侍从称为玉女或玉郎,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玉台”“玉宇”“琼楼”,仙人所居的宫殿称为“玉阙”……整个神仙共界是一个玉的世界。昆仑山又名昆仑丘、昆仑墟。我国《水经注》一书中说:“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是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这就是说,昆仑山是通天之山,居住着“百神”。山有九井、玉门,井檻均用玉制成。山上有各种玉树,作为神仙的食品。传说昆仑山是西王母宴请众神之地,也是姜子牙修仙之地。在青海境内的昆仑山有一座玉虚峰,这是一座海拔米的雪山冰峰,传说玉皇大帝之妹玉虚神女曾居住此地,故名王虚蜂。玉虚峰也是道教昆仑派的主道场。道教崇敬玉,可能与古代用玉祭天、祭地、祭神有关。《尚书》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克殷后第二年生了大病,医治无法,群臣非常忧虑。这时,周公心生一策,筑起石祭坛,与先祖通话,祈求先祖为武王延寿。并说:如果你们答应这个请求,我将持壁与玉圭归向你们。可见,古时在人与灵、祖先的交往中,往往以玉作为见面之礼。说起玉与道教文化,必然提到丘处机。他是道教龙门派的祖师,道号长春子。为宋末元初之际的著名道士,全真道“七真”之一。成吉思汗听说丘处机有长生之术,下诏邀请丘处机同他见面。年过古稀的丘处机毅然率弟子18人西行万里,在雪山之巅(今兴都库什山)谒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十分高兴,对丘处机非常尊敬,尊他为“神仙”,之后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公元年,丘处机逝于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传说丘处机善于琢玉他主持长春宫时曾教给当地居民琢玉之法。所以,北京玉器行业称其为祖师。以后在丘处机生日那天,北京的玉器行业全体放假,到白云观跪拜。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的用玉思想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和信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有灵性,有生命,可以生长,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秉性。如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说,杨伯雍在终南山种下一斗石子,数年后白玉生于石上,后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东晋道教思想家葛洪甚至说:“又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常居悬危之处。玉膏流出,万年已上,则凝而成芝,有似鸟兽之形,色无常彩,率多似山玄水苍玉也,亦鲜明如水精。”(《抱朴子·内篇·仙药》)古人对玉的属性认识不清,多做出一些离奇的解释,而道教思想对世俗玄幻有极强的吸附性,会把玉的神秘属性和由此附会出的种种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构成道教用玉思想的一部分,故道教对玉情有独钟,非常重视。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玉能通灵,可以飞升。如汉郭宪《汉武洞冥记》记载:“有神女留王钗与(汉武)帝,帝以赐赵婕妤。”后“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晋王嘉《拾遗记》记载秦始皇时“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南梁著名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弘景甚至认为,玉不但自己能飞升,而且可以使人飞升。葛洪也说:“以玄虫血渍玉为水而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这些道教代表人物把玉看成能使人羽化登仙的灵药,其神异自然非同一般。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玉为阳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寿,“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死以为葬能使灵魂不散,尸体不腐,促进阴阳转化。我国古代有关食玉的记载很悠久,诗人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食玉记录。秦汉以来,方士们以丹药玉屑作为延年益寿的“仙方”,已开食玉服玉的先河。如汉武帝命人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用铜人手托承露盘,方士取盘中露水和玉屑让汉武帝服之,以求长生。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故事。魏晋以后,食玉之风大盛,服玉理论越来越多,“亦仙药,但难得耳”。《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服用方法也开始系统化,“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台,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宜十日辄一服”,服后“做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服玉之风既盛,服玉的数量越来越多,“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因此,当时对王的消耗量很大,这一历史时期的出土玉器或传世玉器极少,可能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古代葬玉的传统十分古老,考古发现的历代葬玉也非常多。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即玉衣)是使不朽故也。”魏晋以后,金缕主衣被废除。九窍塞作为葬玉成为惯例,目的是为了防止精气由体内逸出,确保尸体不腐,灵魂不散。魏晋墓葬中发现的琀玉(含在口中,多为蝉形)、握玉(多为豚形)比较多。玲玉作蝉形,寓意人可以像蝉一样蜕化转世;握玉作豚形,寓意人可以占有很多的财富。总之,生前食玉是为了“不死”,死后葬玉是为了还阳,一切都与“生”有关。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远祸近福,辟邪护身。这种信仰的来源非常古老,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出土的大量玉器都具有沟通人神、祈求神祇保佑的“神玉”作用。商周时期的王琮、玉圭等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汉代以后,道教中使用玉圭作为法物,制造了有道教意义的图纹玉圭(夏《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这显然是对传统圭、琮“神玉”作用的继承。《周礼·春官·典瑞》载:“琰圭(顶端呈锐角形的圭)以易行,以除慝。”(即琰圭能保障人出行平安,除邪避难)道教利用琰圭的特点按教义需要对纹饰略加改制而成为本数的法器,其间的沿革线索十分清楚。此外,专用于辟邪驱鬼的刚卯、严卯,以及具有辟邪作用的玉辟邪、玉天马、玉螭虎等在汉、魏时期盛行,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玉的辟邪功能的重视。几千年来,玉保平安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共识,人们将玉器佩戴在身上,以除凶邪、保平安。在《红楼梦》中玉的这个功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贾宝玉一出生,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大如雀卵,灿若眀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奇怪的是玉的正面和背面还镌上了字,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些文字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玉的崇敬,通过玉祈求平安、吉祥、安康、长寿。这块玉成了贾宝玉的命根子。贾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王煕凤掌管贾府内政,此二人引起赵姨娘的不满,她与马道婆一起设计了魇魔法诡计来害他叔嫂两人。到了第三日两人气息奄奄,全府上下求医寻药,救治无效。这时,来了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说:“你家现有稀世之宝,可治此病。”并把那块通灵宝玉摩弄一回,说了一些疯话,对贾政说:“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三十多天之后,两人果然病好。这一故事正是展示了玉的除邪功能。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2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