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zjft/250114/q9v0125.html
本文由作者做一个温暖的人浅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茅山是一座被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道教名山,那里风景秀丽,远离城市,山中楼观交错,洞壑众多,不仅为道教信徒提供了绝佳的修炼场所,也为读书人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茅山道教的祖师陶弘景就曾隐居在这里,边读书,边修炼,不仅在道教理论上有所开拓创新,也在著书立说方面大有作为,最终成为中国知名的思想家和医药家。茅山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居士”,常年生活在茅山。他的祖父陶隆跟从南朝宋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他的父亲陶贞宝精于骑射,擅长书法,深解医药,读书能文,官至江夏孝昌相。在父辈的影响下,陶弘景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他就以荻为笔,在灰中写字,又借书来读,熟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他17岁时以才学闻名,通晓历代典章制度,吟谈诗赋超人,被齐高帝派做巴陵、安成、宜都诸王的侍读,兼管诸王室碟、疏、章、奏等文书事务。他37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了道教茅山派,修道炼丹,研究医药,成就了一番伟业。陶弘景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然而朝廷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向他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中国古代宗教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长期形成并保持着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复合型宗教体制。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钟国发研究员在《陶弘景评传》一书中认为,陶弘景就是由发展道教而参与缔造这一三元一体宗教体制的重要人物。他隐居茅山修炼达40多年,是上清经派的重要传人,在补充和完善南朝道教的教义、教仪上下了大功夫。东晋末年以来,杨羲、许谧及许翙等人造作的上清经诀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广泛流传,但在传播过程中,作品多有散失,同时也存在着伪谬的现象。道教《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被视为药物学的经典。但到梁代,随着新药物被发现和流传版本在辗转手抄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序言中称:“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在药物的性能和分类方面造成了混乱。于是,陶弘景下决心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增补修订。《神农本草经》他以《神农本草经》为蓝本,参照《名医别录》等书中各家所述的各种药物,最终写成了《神农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集注》共收录药物种,在《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发现的药物种。该书首创了按药物的科学性质来分类,将《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改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还把药性细分为寒、微寒、大寒、干、湿、微温、大湿、大热八种。玉石这种分类条目清楚、归属得当、科学合理、使用方便,后来唐朝《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类,都受其影响。书中分别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储藏等加以记述,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又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此书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朝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原有的则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注释家争相学习。陶弘景一生从没有停止过读书,他从书中获得了很多,是社会公认的通才。除了著述道经、炼丹造药、研究医术、编辑药书取得成就外,他也像文人一样涉及经史,吟诗弄赋,创作过不少作品。他的诗清新明丽、典雅素朴。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的小诗脍炙人口。诗中既表明了自己的清高本性,又以婉转的手法回绝了齐高帝萧道成下诏请他出山的要求,显示了诗人的才气。其作品除《华阳陶隐居集》外,还有《学苑》卷、《老子内外集》4卷、《玉匮记》3卷、《抱朴子注》20卷、《世语阙字》2卷、《古今州郡记》3卷、《帝王年历》5卷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