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茅山的灵宝派创始于东晋末年,在道教经典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

东晋隆安年间,葛洪的族孙葛巢甫附会引申,创作《灵宝经》三十余卷,并罗列了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

到南朝宋时,经过著名道士陆修静的增补,立成仪轨,形成了与茅山上清派在修炼方法、礼拜斋醮上相接近的道教派别。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策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

这里的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到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津,但是在注重符箓科仪方面则近于正一道。

作为茅山后期的道派,灵宝派教徒众多,甚至一度超过了上清派。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

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极盛年代,也是茅山道派的鼎盛时期。明代以后,道教逐渐失去统治者的支持,茅山道教也随之开始衰落。但在民间,依旧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茅山作为历史上的道教重镇,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大量香客前往,每年的“三茅真君“诞辰日,客至云集,香烟弥漫。

山静峰秀凝神气,林幽泉清知道源。道教文化是茅山之魂,茅山本就秀美的景色,因其独特的道教文化氛围,在世人眼中又多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其享有盛名的几大道观更是世人争相祀拜的重要场所。

以大茅峰为中心,苹山各处修建的道观有崇禧、九霄、元符等宫观。九霄宫是茅山中现存最宏伟、瞩目的建筑,其坐落于茅山主峰大茅峰的峰顶,前身为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的圣佑观,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年)改名后沿用至今。

现存的建筑为砖木结构,楼殿宏大,外廊保存完好,为清时所重建。宫内大殿外有多处碑刻和龙池等古迹。由于宫建于山顶,所以九霄宫又被称为“顶宫”。

九霄宫的北面为玉晨观和元观遗址,据说昔时陶弘景就是在能元观隐修和著述的。乾元观不远处的老虎岗西侧有一处岩洞,洞外石壁上的“华阳洞天”四个字为康熙帝南巡时所题。

相传华阳洞即为昔日三茅真君的修炼之所,道书上称此处为“金坛华阳天”,列为天下第八大洞天。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茅山为第八洞天之所在。

抗战后,茅山的昔日盛景不存,但漫步其中,则“径之幽、蹬之曲、石之奇、树之古”仍随处可见。在大茅峰和积金峰之间的山腹处,还有数间庙殿建筑物隐于山林,这就是如今残存的元符宫。

过去元符宫历以八件“镇山之宝”而闻名,岁月蹉跎,人世沧桑,如今四宝已失传,所剩四宝在文革时期亦被查抄,直至改革开放后方归茅山道院。这四件分别是:

第一件是茅山的山印,印为玉质,上有阳文篆刻“九老仙都君印”六字。这颗玉印,是宋徽宗年间皇帝为褒奖茅山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而下诏镌刻赠赐的。其玉为珍藏宫中多年的宝玉,相传为“和氏壁”的一部分。

昔日香客们曾流传有“顶宫一炷香,印宫一颗印”的俗语,即是指到茅山进香,需先到顶宫(即九霄宫)去烧香,复到印宫(即元符宫)去盖印,这才算是真正朝拜了茅山。

第二件是玉执圭,圭上镌刻有黑色花纹,其远看形如蝙蝠,近观似飞龙在天,中部之纹苍茫若云雾之缭绕,底部之纹则层峦叠嶂岚气袅袅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此圭另一奇特之处是,能随季节的交替而变幻出不同的颜色,圭身表面玉质细腻,且春秋之时常有汗水渗出。

第三件是哈砚,砚状好似金鱼,其质似玛瑙又似水晶,最妙处的是哈上一口气便能润笔写字。该砚左上角有两道细纹,形若小鱼,形态通真,每日子午之时,两条小鱼便合于砚池内,人称子午归槽。可惜的是清末曾国藩之子来游时,失手将哈砚掉到地上,将左角跌破,这一奇观从此不复出现。

第四件是真心符,符为玉质,上面刻有“合明天帝曰敕”等算文,元符宫便是因此符而得名。玉符系由都匠符演化而来,其要旨是:若遇灾兵之间盜贼虎狼之内,及惊恐恶梦闻拈魂之声,吊裘临严,见诸污秽,皆正心诵合明天帝日三过,无不禳之。说白了,就是此符有驱邪除恶保佑平安的意思。

据考,这四件物品均为宋时的大内珍品,游茅山时切不要错过了欣赏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