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于道士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在影视作品中,林正英开坛作法时会使用桃木剑、三清铃等道教法器,并且还会画符念咒,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成了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有些人甚至前往茅山去学习电影里的道法,结果发现与想象中的不一样,那么真实的茅山道士是什么样的呢?

说起茅山道士就不得不提茅山,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今江苏南部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同时也是道教四大法坛之一上清法坛所在地。早在道教诞生之前的秦汉时期就有很多追求长生久视的方士在此修道炼丹,西汉时期句曲山来了茅盈、茅固和茅衷三兄弟,他们在修行之时采药炼丹、济世救人,三位方士得道飞升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将句曲山改为三茅山,简称“茅山”。道教将他们尊奉为三茅真君,并将他们奉为道教茅山派的祖师爷。

到了晋代时期,道教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女道士——南岳夫人魏华存,魏华存又称“南岳夫人”、“紫虚元君”,道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黄庭经》乃是老子传授魏华存所著。《黄庭经》是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它主张的存思、服气便于修行,也是促成了道教上清派的创立。其弟子杨羲和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所以茅山派又被称为上清派。自唐末宋初开始,道教的正一天师道、灵宝派和上清派分别以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为主要宗教活动中心,形成了“三山符箓”。茅山上清派的修道者被称为茅山道士。

茅山上清派以《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两大经典为依托,注重本身的精炁神修持,通过存思服食天地间的灵气以及神灵的真炁,从而可以修炼成仙。茅山道士闭门修行,为何会在今天的影视作品里出现驱鬼捉妖的形象呢?

随着道教的发展,茅山上清派在各地开枝散叶,又产生了许多的支派,甚至在民间也有不少以上清派为主的法脉。正所谓“法不传六耳”,各个支派间道法的传承产生了差异,有的派别还与当地的民间法术或者佛法相互融合,所以茅山道士的修行也不尽相同。自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派以后,正一派和全真派逐渐成为影响巨大的南北两大派系,而茅山上清派则失去了道教的主要地位,被整合为正一派的支派。

其次是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的过度渲染,将茅山道士描绘为沟通天神、未卜先知的神人形象。例如唐朝小说《集异记》写道:唐天宝年间,苏州吴县的一名小吏张励购得一处十分怪异的宅院,以为里面埋藏着宝藏,他掘地三尺挖出来一个铜釜,打开之后突然跳出来一只猴子,釜中有铭文:“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神猴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而发者俄亦族灭。”后来到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果然起兵叛唐,张励全家人无一存活。

茅山道士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被不断的变化,有时会受到封建统治者打压变成负面的形象,不过在抗战时期的茅山道士依然放弃修行,下山救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茅山道士黎遇航道长,抗战期间曾担任抗日根据地粮食保管员、情报联络工作等。所以对于茅山道士,我们要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他们是一群“乱世下山救世,盛世归隐深山”的修道者,而不是影视剧中只会降妖除魔的法师。

本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道教文化知识,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