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山历史文化熟悉的人,一般都知道“茅山河反水”这句话,但许多人对这句话的意思往往疑惑不解。“茅山河反水”是不同寻常的,其实,"茅山河"本身也是不同寻常的。
不同寻常的茅山河历史上的茅山河,并非是指茅山境内的某一条河。当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往茅山的许多河流,它们的名字都叫茅山河。尽管历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但如今的百度地图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一些痕迹。从茅山向东的许多公路桥都是用“茅山河”命名的。如S上有茅山河大桥,在其他一些公路上也有小茅山河桥、张万茅山河桥等,戴南镇区还建有茅山河滨湖公园。这些以“茅山河”命名的桥梁或建筑设施,至少可以说明古代的茅山河并非只是茅山境内的河流,如上述相关的茅山河,有的就是来自比戴南更远的东方,她穿过戴南,直到茅山。从茅山向南的许多公路桥也是用“茅山河”命名的。如边城伍张村与三周村之间的老茅山河桥,戴南镇石万村附近的茅山河桥。在茅山西南方向的姜堰马庄附近,也有一座茅山河大桥。大桥下面的河流,东北通向茅山,西南通向泰州。“茅山河”可能成为姜堰文化遗产河流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如大运河文化等。茅山河历史悠久,流域面积广,人口较多,历朝历代也出了不少知名人士,人文资源比较丰富,申报为文化遗产极有可能,但这一文化遗产极可能属于姜堰,而不是兴化。其原因并不是姜堰境内也有一个叫茅山的地方。笔者查阅了《民国泰县志》,发现如今姜堰境内的茅山河的得名,主要是因为这条河可以通到茅山。该县志中有如下记录:“茅山河在淤溪镇北,自镇北流经雅卞庄、俞家垛、王师庄(今忘私庄)、房家庄,通东台茅山。”这里的“东台茅山”即今兴化市戴南镇茅山,当时隶属东台。不过,江苏省水利厅《关于泰州市茅山河姜堰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苏水建〔〕76号)有这样一段话:茅山河位于泰州姜堰市(县)、兴化市(县)境内,是里下河腹部地区主要骨干河道卤汀河的一条支流,也是里下河规划的“六纵、六横”骨干河网中的关键河道之一。茅山河全长约12.5km,姜堰境内长约12.3km,流经华港、淤溪、俞垛等镇……我们认真解读上面这段话,不难发现,兴化境内的这段茅山河只有0.2km,说白了只有米。如果这条茅山河申遗成功后,怎么可能属于兴化?《民国泰县志》茅山河名称与河道文化茅山河为什么较为完整地保存在姜堰,而不是兴化?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姜堰、兴化两地在河道文化上的意识不同。河道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在河道和桥梁命名上,不尊重历史,文化意识淡薄,将会给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细心的人会发现,茅山东、南、西三面都有不少茅山河,但北面几乎没有,甚至贯穿茅山的主干河道也叫兴姜河。兴姜河,很明显,这条河的命名并没有多少历史文化内涵,只是标明它一端是兴化,另一端是姜堰。而姜堰与兴化平级的历史,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年1月,泰县从县级泰州市独立出来,县治姜堰镇。可见,在此之前的千百年里中,兴姜河并不是流经茅山的这条河的本名。为什么有许多条茅山河?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茅山虽然不高,但茅山的人文历史久远而璀璨。宋代之前,茅山有三茅真君道观,而当时道士以采药炼丹行医为主。清代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断定这里是“三真君初炼道之地”,如今的江苏省道教协会也认可如下事实:道教由北向南发展,先有北茅山,后有南茅山。在我国历史上,道教与医学是紧密联系的,许多著名医生,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都是道士出身。因三茅真君精通医药,就当时医疗地位而言,茅山不低于医院。大江南北,乘船来茅山求药问诊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江南句容句曲山附近,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因此,人们渐渐将这些通往茅山的河都叫作“茅山河”,即可以到达茅山的河。茅山敬香盛况远超想像宋真宗景德四年,德净禅师改茅山道观为景德禅寺,仍存三茅真君遗像于山巅。在那个科学知识非常贫乏的年代,人们对神佛的信仰非常虔诚,到茅山景德禅寺敬香的人非常多。因此,有些地方将通往茅山的河,又称作敬香的河,简称香河。据《东台县茅山志》记载,光绪二十九年,今东台安丰人袁承业,因遇大风雪,未能回到家乡安丰,应景德禅寺僧人之邀,留宿在茅山过除夕。大年初一的清早,他发现竟然有大量的香客不惧严寒,冒着风雪前来敬香。该史料有如下记载:“时届甲辰元旦,来朝焚香者千百成群,香烟弥漫山中……”抗日战争之前,到茅山来敬香的人仍然非常多。抗战胜利后,曾任泰县县委书记、兴化农村最早的党支书盛坚夫在《北茅山即景》有如下记载:“我故乡沿茅山河上行十五里,即至一山,在下河地势较高。上建庙宇,约四五百间。楼阁巍巍,佛像森严。每年春节,不远千里而来烧香者,不乏其人。附近农村居民去者,络绎不绝。”这段文字,不仅交代了当时到茅山敬香的人很多,而且清楚地表明,他所在的村庄东浒垛到茅山的这条河,当时也叫茅山河。垛田人李德珊在《茅山古镇序》中也提及茅山敬香的事情。他说他外婆在世时经常来茅山敬香,而他外婆家离茅山,水路有四五十里之远。大江南北的香客,乘船来到茅山敬香,他们的船只一般都停泊在景德禅寺的南面。这里水面宽阔,至今当地村民仍俗称为“泊口”,意为停泊航船的宽阔水面。“泊口”中间有一座如鸟儿长喙似的凤凰岛,当地人称之为“凤凰尖”。相传,明初半仙刘伯温曾在此破茅山风水。在建中的茅山凤凰岛(效果设计:孙建文)来茅山敬香的船只,大多是香客自备的小舟。也有稍大的客班快船,定期来往于茅山与较大市镇之间。在没有机器动力的年代,除借助于风力外,主要依靠人力。这些客班快船类似于会船,中间船舱有覆篷,可避风雨,船夫有数人甚至十人以上,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有类似的客船。有人说,这可能也是茅山会船产生的一个因素。令人不解的“茅山河反水”“茅山河反水”的本义是,茅山河的水流方向与普通河流正好相反,即东西方向的茅山河,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是向西流;而南北方向的茅山河,也不是向南流,而是向北流。我国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绝大多数河流的流向都是向东、向南,但茅山河的水流方向却相反,令许多人很是费解。“茅山河反水”的科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反常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兴化的地质构造非常特殊,加之茅山的地理位置又非常特殊。从地质构造上来看,兴化地区原为海边潟湖。何为潟湖?潟湖,是周围被陆地包围,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后来,地面升高,海水退去,潟湖演变成“锅底洼”状的里下河地区。茅山东部在古代是海边地区,南有长江,北有淮河,有时黄河还改道淮河。这南北两条江河的入海泥沙,由于大海波浪向岸运动,造成海岸泥沙堆积年复一年,逐渐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长期以往,茅山东部地势逐渐高了,而相对处于潟湖内部的茅山地区而言,地势则稍低一些。于是,出现茅山东部河流反向西流的现象。目前兴化境内已有的大量石油钻井,并且兴化油田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陆地油田,这些也印证着里下河地区原为海边潟湖的史实。另一方面,流经茅山、南北走向的河流,为什么向北流呢?这与茅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茅山位于泰州和兴化之间。泰州是长江水系的上河与里下河地区的分界处,相对而言地势较高。而兴化位于里下河的中部,是里下河地区最低的地方,俗称“锅底洼”。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流经茅山的河水,从南部相对比较高的泰州,流向北方比较低的兴化,这就不奇怪了。“茅山河反水”多种含义大家所听到的“茅山河反水”,往往不是它最初的本义,而是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即强调某一现象有悖事理,绝不可能真正发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例如:茅二有位叫金余旺的孤寡老人,比较贫困,非常节俭,不知多少个春节,没有买过新衣新鞋了。听说茅山要修建凤凰岛,他步履蹒跚地找到负责人二宝,热切地要求捐款。二宝深知他的经济情况,不想接受。但老人态度非常坚决,二宝让他象征性地捐一点,老人也不同意,最后捐了元。老人的一些邻居说:他平时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用,为修凤凰岛竟然捐了这么多钱,真是茅山河反水了!戳“阅读原文”下载戴南论坛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