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际,思想领域基本上保持三教并力的局面。但是彼此之间的攻伐也日益严重了,儒者罢黜释、道两家;僧人诋毁道教,排斥儒家;道士反对佛、儒。三家忙得不亦乐乎。无论表现出来的斗争形势如何严峻,这都是基于现实利害的较量。从思想发展来看,或明或暗彼此还是不断的借鉴对方学问来充实是自己的理论,即使是纯粹的批评,也不免要学习对方基本理论并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

佛学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宗派,其中继承南北朝佛学的有三论宗,天台宗。北方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翻译了《十地经论》,南方的真谛翻译了《摄大乘论》等,各自发展形成后来的唯识宗和华严宗。武则天时期又兴起了禅宗,禅宗可以说是给中国本土定制的佛法传教方式,他没有繁琐的理论说教,以简易的教义来传播佛教思想。

儒学发生最大的变化便是引入了不少佛教理念,韩愈一方面积极从事反佛事业,一方面又被佛学所影响。孟子讲的“性善”、“尽心”、“知性”等观点,都与唯心主义的佛学有所互通,佛学很多派别都强调自我意识,韩愈将二者融合出了“治心”之说,并重新提起孟子的“道统”说来排斥佛教。所谓治心,便是先从自我意识开始,如果你认为礼法名教是神圣的,那么就不会在遵循的时候感到不自在。两种学说的结合,相当于是用至高无上的道德给心灵上把锁。后世儒教做派滥觞于此。

柳宗元是颂扬佛教的,但是又在改造佛教。建立起无神论的信仰,再读百家之书,伸百家之长。佛教不过是后世百家之一,故此没有全然反对,而是取其精华,改造其不良。他坚持元气论,摒弃佛教的宇宙观,同时也否认了儒家的天命观。这种思辨精神是了不起的,从董仲舒、司马相如、刘向、杨雄、班固一直批评到韩愈,他声称批评“天命观”是为了“明大道”。这种无神论思想在当时并非主流,但却有着相当程度的进步意义。

隋朝的统治者是支持佛教的,唐朝的统治者是三教并力的,他们都是有神论的支持者,各拜各的神但必须有神。道教由于自身的原因也发展出不少派别,如南天师、北天师、上清、灵宝、净明、茅山等。经过儒释道之间的辩论和交流,不同派系或多或少的都受到儒、佛的影响,道教这一时期的学说理论也比较复杂,有研究万物生成的理论,以“道”为本体,阴阳五行为中介互相作用产生万物。“道”是具有“虚静”、“唯识”的特点,认识“道”要做到“当灭知见”。这决然是受佛教影响之后对“绝学无忧”、“损之又损”的新阐释。

道教思想在南北朝的三教之争中,出于完全的劣势状态。官学还是以经学为主,民间则佛学风靡,史料记载当时道士人数仅是和尚人数的二十分之一。一直到陶弘景时代,许多道人苦于炼丹无果,转而向修养方向探索。这一时期提出所谓的“性命双修”,性由道出,命由形赋,于内通过“怡情养性,主静去欲,守静去躁等”颐养性情;于外通过“气功、引导、辟谷、按摩等”保健身体。

经过改革的道教在隋唐获得良好的发展,隋炀帝还拜陶弘景的弟子王远道为师。唐代因为政治上的造势,将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更是将道士看作家人一般,直接归属宗正寺管辖。这时候开设了玄学博士,名经开考老、庄、列、文四子。由于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道教思想文化在当时便背传播至朝鲜、日本等周边小国。

极简史:魏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极简史:中国道教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道德经》的来龙去脉

参考《中国思想史》,转载请著名出处插图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