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小时候看过一部非常精彩的唐宫剧,叫做《大明宫词》。在这部电视剧中,太平公主那三段凄婉的爱情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大明宫词》的“姊妹篇”《大宋宫词》上映,笔者抱着“崇敬”的心态收看了此剧。从一个历史系毕业生的角度来看,这部剧的槽点那是相当多。
比如说,宋太宗的名讳问题。该剧有这样一段话,“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弟赵匡义即位,改名赵光义”。这话可谓漏洞百出,在陈桥兵变之前,宋太宗确实是叫赵匡义。但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赵匡义这三个字便不能用了,因为他要避讳。史载,北宋建国之后,晋王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后来,烛影斧声,晋王得位,赵光义又改名为赵炅。因此,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当是,“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弟赵光义即位,改名赵炅”。此外,还有卢多逊竟然在赵炅活着的时候称其为“太宗”,宋朝的皇帝竟然看到了清朝才有的“奏折”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大宋宫词》槽点不少,但是其所讲述的故事还是不错的。刘娥,这位历史上最受争议的皇后,值得细说。
按照《宋史》记载,刘娥的父亲叫做刘通,在宋初任侍卫步军司虎捷都指挥史。太平兴国四年(年),刘通在征北汉时病死。不久后,刘娥的母亲也撒手人寰。十多岁的刘娥就此成为了孤女,家境更是一落千丈。
为了生活,刘娥不得不走出家门。她嗓音条件好,便走上了“卖唱”的道路。文艺工作者,现在很吃香,但是在北宋,这一行当却被人视作“不务正业”。为了果腹,十五岁的刘娥不得不嫁给了银匠龚美。
婚后,小两口到汴京闯荡,可惜两个年轻的外乡人根本无力竞争。眼瞅着从家里带来的钱越来越少,龚美决定“离婚卖妻”。令人惊讶的是,刘娥竟然同意了龚美的要求。
刘娥被卖到了襄王府。襄王,是宋真宗赵恒继位之前的爵位。刘娥进府之后,凭借自己的灵巧劲儿,很快便得到了赵恒的宠爱,成为了襄王府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地位的改变,让刘娥失去了敬畏之心,除了赵恒,王府中的其他人都不入她的眼中。终于,有一天,她碰上了一个“硬钉子”,赵恒的乳母刘氏实在看不惯刘娥作威作福的样子,直接绕开赵恒,找到宋太宗告状。宋太宗听到儿子身边竟然有如此轻浮之人,勃然大怒,命令赵恒马上将刘娥赶到王府之外。赵恒心中虽不情愿,但是皇命难违,只得将刘娥安置在亲信张耆家中。后来,赵恒继位,他又把刘娥接回了宫中。
景德四年(年)四月,宋真宗的原配郭皇后病死。宋真宗想把刘娥立为皇后,遭到群臣的反对,只得作罢。刘娥虽然没有入主中宫,但是宋真宗给了她管理后宫的权力,戏文中有出戏,叫做“狸猫换太子”,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家喻户晓,笔者就不在此赘述。这个故事虽然大部分情节为虚构演绎,但是故事的核心“刘娥偷子”,却是历史史实。据史料记载,大中祥符三年(年)四月,宫女李氏生子,刘娥取作己子,命杨妃抚养,取名受益。
关于刘娥偷子的原因,众说纷坛。有人认为,刘娥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抢皇后的位置。真宗子嗣艰难,据说他曾对刘娥和李氏说,谁先生了儿子,谁就是正宫国母。刘娥怕李氏抢先,因此待李氏生子之后,她命人将孩子抢出,诡称己子。后来,刘娥果然成为了皇后,至于李氏则郁郁终生,含恨而终。
这当然是小说家言。在古代,主人将奴仆的孩子占为己有,是很平常的事情。《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贾探春本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但是这位三小姐,自始至终都把贾政的正妻王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对此,赵姨娘一点儿怨言也没有。同样的道理,也可用在赵受益、刘娥、李氏三个人身上。李氏虽然被宋真宗临幸生下了赵受益,但从身份上来说,她一直是宫女,是刘娥的奴才。赵受益是真宗唯一的“龙种”,自然不能称一个奴才为母亲,这样做无异于“自降身份”。于是,刘娥便如王夫人一般,成为了赵受益法理上的母亲。而这就是“刘娥偷子”的真相。
刘娥被立为皇后不久,宋真宗就开始生病。天禧二年(年)八月,在群臣的再三上表奏请下,宋真宗立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次年春天,宋真宗病情加重,时好时坏,朝政实际取决于刘娥。太子则成为了刘娥的摆设。
女主秉政,引发了朝野的不满。天禧四年(年)六月,真宗病情加剧,他和宦官周怀政商议,命太子赵祯监国,学习处理政务。见真宗有意将权力交给太子,早就对刘娥不满的周怀政非常高兴。他将此事转告给了宰相寇准,寇准听后大喜,趁着真宗清醒时敲定了此事。可惜,因为行事不密,在正式颁诏之前,被与刘娥有勾结的枢密使丁谓侦知。丁谓迅速将这个消息传入了中宫,在刘娥的授意下,丁谓趁着真宗神志不清,奏请罢免寇准。真宗在迷糊之中,竟然同意了这项要求。寇准,这位真宗朝的“中流砥柱”,就此含恨离开汴京。
寇准离京,拯救赵家江山的重任落在了周怀政身上。经过考虑,周怀政决定联合朝野有识之士一起杀丁谓,废刘娥,拥太子继位。可惜的是,这个计划又被丁谓察觉了,周怀政含恨身死,寇准再次遭贬。整个朝廷,完全成为了丁、刘二人的玩物。
乾兴元年(年)二月,真宗病逝,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刘娥成为了太后,军国大事完全由刘娥处置。从此,宋朝进入了刘太后专政时期,北宋中期就此开始。丁谓等为了讨好刘太后,决定次年的年号为天圣,其意为当政的是刘太后和皇帝赵祯“二圣人”。其后改元为明道,其意略同。
而刘太后专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贬黜丁谓。两人之前的联合,是为了除掉寇准。如今寇准已被一贬再贬,丁谓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加之丁谓所作所为也引起了朝野的不满,刘太后就以此为借口,将丁谓贬到了海南。
丁谓下野之后,刘太后的宠臣变成了真宗时期“五鬼”之首的王钦若。当初,刘娥成为皇后,王钦若就出了不少力。刘太后专政以后,对王钦若始终是恩宠有加。天圣元年(年)八月,刘太后密诏时任江宁知府的王钦若进京,随后任命他为宰相。三年之后,王钦若病死在任上,刘太后命令工匠在茅山(今南京东南)为其塑像,“列于仙官”。
总之,在刘太后专政的十一年间,她所任用的宰相,基本上都是奸臣和贪官污吏。但令人惊讶的是,历代的史官却对她大加赞美,《宋史·刘太后传》就称赞道:“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但实际上,刘太后专政期间,因其奢侈无度,宠信佞臣,财政状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明道二年七月,谏官范仲淹曾经指出:“近年赦宥既频,赏给复厚,聚于艰难,散于容易,国无远备,非社稷之福”。财政大臣三司使程琳也说:“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也”。以此可以看出,在刘太后专政期间,真宗末年的积贫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日益剧烈。对此,刘太后难辞其咎。
来源:齐鲁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