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江水流东
——一代风流看子瞻
以苏轼的才华和学识,如果能够掩蔽一下锋芒,抑制一下张扬的个性,克制一下过快反应和极速表达,那么他就不会连遭贬谪,而且还能能做到宰相。但是,如果他真那样做了,并且也确实做到了宰相,可那样的苏轼,还是苏轼吗?
这是《宋史?苏轼传》作者的说法,这可真是个不同寻常的说法,简直就是真知灼见。如果苏轼完全按照官场的规则,遵循世俗的要求改变自己,后世的历史上确实会多一个苏宰相,但却少了一个苏轼。须知宰相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多到不胜枚举,但苏轼却只有一个。拿一个个性鲜明、恃才狂傲的苏轼,去换一个循规蹈矩、尸位素餐的宰相,对他本人来说,足以避免伤害,减少很多痛苦,增加不少虚荣;但对后世的历史,却并不能增加更多的另外意义。苏轼在后世人心目中,虽然多半以其才华著称,“文章为百代宗师”,诗词为古今罕有。可这些不仅跟他的才华有关,跟他的性格和做法更有直接关联,如果不是那样的性格和做法,便不会有那样才华横溢的苏轼;如果不是因为性格而不断遭遇不幸,苏轼的才华也不会那般淋漓尽致地得到表达。苏轼就是苏轼,只有像苏轼一样活着,他才是苏轼,否则他便不是苏轼,甚至可能谁也不是。
。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县人,北宋时属眉州,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章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少年颖悟,虽然七岁开始读书,相对很多古人并不算早,但是一经讲说,便知大意,并能说出其中道理和意义。十岁那年,父亲开始游学四方,由母亲程氏带领苏轼兄弟学习。苏母程氏,也是眉山人,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出生于富裕而好学的家庭。在那样的时代里,女子很少读书,但程氏却从小在家中受学,粗通经史,晓然义利,17周岁嫁给苏洵,鼓励丈夫向学,在程氏的鼓动下,苏洵始重读书、游学、科举。苏洵外出游学,程氏承担家庭教师职责,养育并教导苏轼、苏辙,每日教读经史。一日读到《后汉书?范滂传》,禁不住慨叹起来。苏轼问母亲:“我说亲爱的老娘啊,我要是做范滂那种人,不知您是否会愿意?”“你都能做范滂,难道我还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段母子对话,太富于理想主义真情,所以一直被后世所传颂。
不满20岁,苏轼已经成了博通经史的饱学之士,每天著文数千言,起初喜欢西汉贾谊和唐代陆贽,后读《庄子》,视为知己。嘉祐二年()参加科举,考官欧阳修,见其文章而“惊喜”,唯恐出自自己门客曾巩,为了避嫌,仅置第二。
就在苏轼和苏辙同中进士的时候,母亲却在家中过世了。按照古礼,苏轼与苏辙回家守制。守丧期满,被朝廷任命为福昌县主簿,欧阳修以其“才识兼茂”,举荐入秘阁,除大理寺丞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回朝判登闻鼓院,之后直史馆,父亲过世归家守丧。
熙宁二年()还朝,适值王安石推行熙宁新政,应诏上疏,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反对青苗法,建议撤销王安石新设的“三司条例司”。王安石使人弹劾,遂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不久转密州。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写在这个期间。三年后知徐州,之后转知湖州,因《到任谢表》中使用典故,耍弄文辞,被因实行新法而火箭上升(“锐进”)的李定等所诬陷,上任三月即已“谤讪朝政”被“逮赴台狱”,陷害者本欲置其于死地,却因神宗皇帝吝惜其才,拘押天之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之间”,“筑室于东坡,号东坡居士”。著名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这一期间的作品。
神宗有意重新启用,却被谏官和廷臣所阻。只好用亲自手诏,将苏轼移知汝州团练副使,未就任,以家贫请求赴常州,因为苏轼在常州有薄田数亩,可以养家糊口。得准为常州团练副使。
哲宗立,反对王安石新法的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被调回朝中主持政务,苏轼被改派知登州,到任才几天,被召回朝廷担任礼部郎中。元祐元年()以七品服入侍延和殿,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二年升翰林学士兼侍读,三年擢权知礼部、知贡举,因回朝后不同意司马光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得罪了很多反对新法的旧法人士,加上“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陷入“洛蜀党争”,洛党程颐及其门生不断对苏轼进行攻击、实施弹劾,苏轼“恐不见容”,害怕再度深陷是非漩涡,乞请外任,遂于元祐二年三月,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元祐六年三月被旨赴阙,本授吏部尚书,因惧怕与弟弟苏辙同朝中高任,免被议论,只任翰林学士承旨,迩英殿侍读。不久又请求外任,六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迁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又请外任,以翰林院、端明殿两学士身份知定州。
绍圣元年()五月,哲宗亲政,拥护新法的人物再度上台,苏轼又被章惇指使人弹劾,降两官改知英州。七月初刚到英州,再遭贬谪,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十月三日到达惠州。在惠州三年中,苏轼跟地方官和百姓相处和洽,准备在惠州终老天年。“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叫做《惠州一绝》的七言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非常不幸,第二年七月,苏轼爱妾王朝云即被岭南瘴疠夺去了三十四岁的生命,保姆也因感染瘴疠而死亡。苏轼很难过,为爱妾写了一篇文短情深的《墓志铭》:“苏东坡先生侍妾王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侍先生二十三年,忠敬若一……”
苏轼虽然多情重情,但却豁达奔放。王朝云死后,苏轼很快走出感情低谷。虽然偶或窥镜自怜“白发消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但总体心态怡然快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过舒服了也遭人嫉妒,据说上面这首《纵笔》诗传到京城,章惇看到苏轼过得依然自在,指使同伙上章诋毁,说苏轼狂傲不改,毫无悔过之心。元祐四年五月,苏轼再遭责遣,以琼州别驾身份,被安置(戴罪受监控)昌化军。此时,苏轼身边只有小儿苏过,父子于十月初到达海南。先在官厅里居住,“以庇风雨”。章惇的追随者必欲置苏轼于死地,告发地方官庇护朝廷贬臣,关照苏轼的儋州知州被罢免,州中其他当地官员也有不少受到降级处分。苏轼被逐出官厅,只好自己出钱买地建房,幸亏昌化军十余位士子,帮忙远土搬瓦,在昌化军城南天庆观附近的桄榔林中,筑成了茅屋三间。
元符三年()三月,哲宗崩驾,太后主政,大赦天下。有旨,苏轼改廉州安置。苏轼渡海,海南士民数十人前来送别,一位老者感慨地说:“学士因为才高,不断遭人嫉妒陷害。这次能够北归,是上天佑护善人哪!”至廉州,又奉赦恩,改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安置。苏轼自西江由水路至广州,一路朝永州进发。过英州时,又得朝廷旨意,复朝奉郎,改提举成都玉局观,任便居住。
因在常州有房屋田地、家人,苏轼决定不回老家四川,直接去常州去颐养天年。过韶州,度岭北上。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五,过南安郡,到虔州后再走水路,四月至南昌,五月间到达真州(江苏仪征)时中暑,六月上章请老,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寿66岁。吴越士民问讣,相与痛惜,哭于街市。次年六月葬于汝州夹城(今河南郏县)钓台乡上瑞里。
人们都知道苏轼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书法是宋代四大名家,又是文人画宋代的代表,诗词堪比李杜,多少都能记诵几句苏轼的文章、诗词,但对苏轼的行政业绩似乎并不过于留心。苏轼不是一个唯书是信的人,他更重视对事物的观察,所以能写出不少好诗词;苏轼更不是一个惟命是从的人,凡事用心考究实际情况,所以能切实解决民生的真问题。有关后一点,可以通过他在杭州知州任上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获得的成就,获得一点窥斑见豹的了解。
元祐二年()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这是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十八年后再来杭州,这次不是通判(相当于副州长)而是州守了,更有处事的决定权。
苏轼再来时,杭州正遭遇特大干旱,饥荒、瘟疫同时并行。苏轼奏明情况,力陈杭州地处水陆交会之地,疫病容易传染,死亡人数较其他地方更多。朝廷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把杭州百姓上缴米钱减免了三分之一,又准许苏轼用度牒钱救济杭州饥荒。第二年旱情更加严重,苏轼又上奏,请求再减农民粮食交易税,得到朝廷批准后,低价将官仓储备的常平米出售给百姓,指令官府僚属,每天多做稠粥,接济流落百姓。同时亲自出手,跟医师们一起,配制了很多中药,派遣官员协同医生,分送到疫病百姓家中。将自己积攒的50两黄金捐献出来,又从羡缗钱中省出两千,建造了一个专门救治重病患者的“病坊”——医院。在苏轼的亲自带领下,杭州官府救活了很多民众,上任一年就赢得了杭州民人的普遍拥戴。
解决了干旱和疫病的燃眉之急,苏轼开始谋划有益民生的长远之计。
早期的杭州,并不是今天人们看到的鱼米之乡,更不是人间天堂。原本因为近海,“地泉咸苦”,加上海水经常随潮倒灌,城中缺少淡水,不宜人居,是人烟稀少之地。唐代宗大历年间,李泌任杭州刺史,为解决淡水问题,引西湖水在杭州做了六口大井,百姓才稍微聚集。大约50年之后的唐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引西湖水入漕河,灌田千顷,老百姓衣食不愁,杭州成了殷富之地。但是湖里的水葫芦和蔓菁之类,生长繁殖很快,唐朝后期直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每年为打捞这些蔓草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宋朝建国以后,由于改朝换代等原因,杭州西湖疏于管理,蔓菁和萍藻之类长满西湖,水都快被挤光,西湖快成蔓草园地了。加上钱塘潮每年带进大量淤泥,西湖几乎已经不见踪影,每三年动用民夫淘淤泥、捞蔓菁一次,破费很大,耗费精力不小,几无成效可言。航运和用水都成了棘手的大的问题。
早在熙宁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下放到杭州做通判,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对这种情况已有了解。这次再来,感到情况已更加严重。治疫、赈灾告一段落,苏轼马上着手疏通河道、整治西湖。
苏轼请浙江路安抚司帮忙,抽调千余名守备兵卒,疏通城内的茅山和盐桥两条河流,深挖八尺,恢复了与钱塘江及大运河的联络,水上运输恢复了畅通。
官兵完成任务撤走后,杭州民众在苏轼真心为民的精神感召下,自愿组成了人的队伍,踊跃参加苏轼领导的治理西湖工程。
苏轼不仅亲自考察、详细策划,还直接亲临工地,改变从前做法,不再费人费力地将湖里挖出的淤泥和蔓草放在四周岸上,而是在西湖中间垒筑一道长堤,这样既省工省力,还免去了被挖出的淤泥蔓草再度被雨水和海潮冲进湖里的可能,同时也建设了一条从湖中通过的陆上通道,长堤中间还建造了六座石拱桥,用来连通两侧,同时具有泄洪功能,西湖得到了根治。苏轼号召民众在大堤上种植芙蓉、杨柳,在湖中种植菱角。四处淤塞,到处是葑、茭、萍、藻的难堪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远望如画图,近观似明镜的美妙山水。渔船、游艇,往来穿梭,鸟语人歌,洒落一湖,杭州成了人间天堂。人们感戴苏轼,将这道横贯西湖的十公里长堤,取名“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至今仍是杭州西湖最诱人的风光。
看着如此美妙的风景,苏轼忍不住感慨赋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为人真诚,性格直率,敢想、敢说,敢于承当,因此招来很多谗毁;又因博学多识,不免恃才傲物,惹得很多人心中不快,由此又遭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加害。一生三次遭受贬谪,还因乌台诗案,险些造成生命危险。苏轼一生不改脾气秉性,不隐瞒、不含糊、不装聋作哑,越是身处艰难,生活热情越高,写作数量越大。从海南贬所归来,总结自己一生为了功名业绩而身遭不幸,作了如下二十四个字的自我描摹:
心似已灰之木,
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学庄子学到骨子里,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也不忘借庄子嘲弄一下自己。
这首六言体,前一句取庄子《齐物论》“形故可使如槁木,而心故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取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虽然人生已再无重起之望,依然不忘以庄子为侣,自讽中仍然含有自傲自得的逍遥之意。得志时恃才遭嫉,困厄中借才取乐,是苏轼人生的明显特色。才华使他被看重,才华使他遭嫉恨,才华,也是他身处困厄时最亲密的伙伴,帮他度过了很多劫难中难挨的时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像他自己著名的词句一样,苏轼也如同千古以来的那些风流人物们一样,早被滚滚的江水卷进了历史的深处,但苏轼的为人和作品,却不时在后世人们的心里,“卷起千堆雪”,溅出了千余年无法消歇的饱含情感和情绪的精神浪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