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山英雄人物
黄巢
(年-年)
据德兴县志记载,乾符五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率军南下,过徽州,抵饶信,其部途经大茅山黄歇田、乌风洞等地。
#黄巢#
人物介绍
黄巢(年-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于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观望黄巢这一生,虽说是跌宕起伏可又真真算得上是轰轰烈烈。
农民出身,与陈胜吴广同,当得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巢与前文说到的朱元璋,同是底层出身,都成就了一方事业。虽是未能善终,终究是有所得不枉走这一遭。
这样一位英雄豪杰,传说中与咱们大茅山也有着不解之缘,今儿我们就来说上一说。
#黄巢--大茅山#
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黄巢率兵在山东起义。义军号称十万之众,声势浩大,威震京城。朝廷震怒,诏命节度使刘巨容会合诸道之兵前往讨伐,敕命舒贺为征虏踏白将军领前军追剿义军。襄阳一战,舒贺设计火攻,义军粮草被焚烧殆尽,兵马损失过半。
遭受重创后黄巢转而率兵南下,一路经池、歙、饶、信等州。辗转来到饶、信、衢、歙四州交界的大茅山之麓。黄巢见此地山深谷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于是就命义军开进大茅山,以避官军锋芒。舒贺等率官军尾随追击,到大茅山脚下却突然不见黄巢部队的踪影。
经多方打探,方知黄巢已率义军遁入深山。由朗口入大茅山腹地乌风洞(今梧风洞),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盘族而上。山腰间有一桠口,宽不过数尺,双峰夹峙,下临深渊,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各路官军虽兵多将广,却也不能冒险攻打,只好分兵四守。当时,刘巨容屯兵于洎水,郑畋屯兵于朗口,王佥屯兵于草坪,舒贺屯兵于蒿埠。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把方圆百里的大茅山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图:马溪)
黄巢义军进山,原只想借助深山老林暂避一时,来到乌风洞(今梧风洞),黄巢却大喜过望。原来这里不仅山势奇险,崇山竣岭间还有一块平坦谷地,正是养兵休整的好地方。“天助我也!”黄巢长叹一声,随即命令:派少量兵壮把守山口,以防官兵来犯;命大部义军依山傍水,安营扎寨,边开垦,边训练,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图:仙女潭)
那些千里转战,疲惫不堪的义军将士们,喝了山下的泉水,吃了山上的野菜野果,不几日便恢复了元气。更神奇的是,有些伤员病号用马溪水洗一洗,擦一擦,竟一个个不治而愈了。当地山民告诉黄巢:这是乌风大王显灵,将军你必定否极泰来,前程大着呢!再说那些在山外屯兵的官军,原以为不出十天半月,黄巢等就会不攻自破。谁知大半年过去,未见义军动静。
(图:观音瀑)
官军头领坐不住了,于是就派了几个小校化作樵夫进山打探。不几日,探子陆续回报,说是查遍茅山五峰十岗,七沟八谷找不到黄巢军半根毫毛!眼看着黄巢军数万人马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官军将领一个个目瞪口呆。原来,官军的“铁桶阵”并不严密,他们只在大茅山的南北和西三面派重兵驻守。梧风洞南面笔架山绝壁千丈,官军头领们以为这里是天然的屏障,除非是天兵天将,否则插翅难逃,所此外未曾设防。
(图:一线天)
想不到休整后的黄巢义军是在笔架山开凿出一条栈道,与官军不辞而别。突围后,黄巢率义军入浙西,转浙东,而后领十万义军开进福建。据说,黄巢义军在福建仙霞岭劈山开道的那套功夫就是在笔架山练出来的。
一千多年前,黄巢与官军在大茅山斗智斗勇,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有声有色的一幕。
(图:点将台)
斗转星移,当年双方活动的遗迹至今依稀可寻:梧风洞、黄歇田、田棚、点将台、跑马坪和马溪等都与义军练兵有关。
(图:天鹅湖)
的确,大茅山地势险峻山势峻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怪不得驻守笔架山的官兵们会掉以轻心。若不是黄巢所带领义军急中生智,怕是很难逃出官兵的手心。这黄巢以及义军中的兄弟们也算是与大茅山结下了缘分。
更有趣的是,当年领兵追剿黄巢的风风火火的战将,为大茅山美景所痴迷,功成名就后都别乡离土,在大茅山麓置业安家,隐居终老。节度使舒贺、王佥定居蒿埠(后改称新营),节度使郑畋埋骨朗口。他们的后裔世代繁衍,均为德邑望族。
这就更怪不得官兵们了,见着如此美景又能有几人不动心呢?
于此颐养天年,岂不乐哉?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