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个傍晚,江苏句容境内的茅山迎来了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白衣骑着马,身后跟着几个挑着箱子的杂役,不紧不慢地向山间走去,自此再也没有离开。此人就是有着“山中宰相”的美誉,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代的人,是一位神奇人物。
关于他的出生时间记载居然精确到“夜”,史料记载他是在宋孝建三年(公元年)四月三十日夜里出生。小时候就表现天赋异常,五六岁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在贪玩,而他酷爱读书;八九岁就已经读书千余卷,可以写出漂亮文章了。十岁开始日夜研读葛洪所写的《神仙传》,向往神仙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此外他还说过“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这已经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了。
而这么一位好读书、发奋用功的人,关键还长得一表人才貌比潘安,让时人好生羡慕!
由于他的容貌明秀,皮肤很细很有光泽,走在路上都会引来人观看,所以,他出去的时候都要带着一把扇子遮住自己的脸。然而,长得好看的优势陶弘景并没有“用”上,他一生都不近女色,长大成人后也不肯结婚,家人和朋友催他,他总是用“资营未立,薄游下位”为理由拒绝。
十一岁成为博士,先是给司徒左长史王钊的儿子王昊侍读。侍读是古代的一种官名,级别很低,主要是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此后他开启了给皇子们做侍读的生涯。得益这种关系,陶弘景与一些年轻的公子贵族关系很要好,比如江斅、褚炫、刘俣等人,并称为“升明四友”,此外他还与宜都王萧铿等人关系很要好。
可以说,在通往做官的这条路上,陶弘景是支“潜力股”,陶弘景也积极往“学而优则仕”路上进取。然而命运给他开了玩笑,“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句话也适用于陶弘景身上。
他正碰上了分裂动荡的时代,政权更替,王朝颠覆非常频繁。陶弘景二十二岁时被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石头城事件”,事败后,陶弘景的好朋友、“升明四友”之一的刘俣被害死,当时都没有人敢去收尸,是陶弘景不顾生命危险,哭着去给朋友收尸的,但也得罪了当权者。
此后,陶弘景的仕途之路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制着,他大多数时间还是给皇子们做侍读,一直没有机会升职。二十九岁,升职的机会来了,恰逢清溪宫新建成,陶弘景借助机会给皇帝发去了一份贺表,皇帝看了很高兴,准备升他的职,但是不巧的是,陶弘景的母亲去世了,按照规定他得回去守孝三年,因此,也就错过这次升职机会,这也是陶弘景最后的机会。
归来之后,当年的空缺位置早就被人顶替,朝廷给他安排了一个叫“奉朝请”的闲职。反正没有人管,他就策划了一场走说就走的旅行,游历了很多名山,拜访诸多隐居的高人,收集了不少道教上清派真迹,在茅山、会稽大洪山、余姚太平山等山水之间,他找到了年少时那份逍遥自在,同时也更加坚定专心求道的决心。
在外面浪了多天,回来把朝服往神武门一挂,准备来个自动离职,连离职手续都不想办了。幸好好朋友王晏劝住了,说你这样任性不行的,现在皇帝正在严厉整治秩序,不允许有人做一些离奇出格的事情,你最好写封辞职书,办个离职手续再走。陶弘景想想也对,于是就给皇帝写了一封诚恳的辞职书,表明自己辞职是为了求道的志向,而不是为了博得虚名云云。事实证明,陶弘景这个举动做得还是对的,皇帝看了之后,不仅没有为准他,而且还特许他停职留薪。就这样,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陶弘景37岁归隐,直到81岁去世,40多年一直在茅山守身存真,恬静乐道。他本来善于骑马射箭,但是晚年只喜欢听吹笙和听松风,庭院里面也种满了松树,每当听到山风吹过松间,肃肃作响,便欣然为乐。有时一个人游山泉,别人还以为他是神仙。最终在茅山悟道,创立茅山宗,成为一代宗师。
陶弘景著作非常多,影响最大的是《本草经集注》和《真灵位业图》,前者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确定了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后者是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次请陶弘景出山,但是陶弘景一直没有同意,梁武帝好奇问他:山中何所有?陶弘景回答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寥寥二十字对答如流,彬彬有礼而不失尊严;如坐对调侃,一扫卑躬屈节之态,仙风道骨,跃然字里行间。
但是每逢国家大事,梁武帝都会积极派人向陶弘景咨询,陶弘景虽然归隐但是仍积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