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上阳台帖》

这是李白的唯一传世墨迹。只有二十五字,但是以两代皇帝为代表的领头在上面“涂鸦”,结果数量超原作百倍,更有网民评价“李白原作被题跋包围了”。释文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李白《上阳台帖》全卷李白像

这也情有可原啊,著名的诗仙李白之作,还是唯一的,做为流芳千古的唐代诗人的传世墨迹,这无论谁看到和收藏都会兴奋和爱不释手,忍不住题跋几句”蹭个名人热点“。看来”蹭热点“,古人也不能免俗。

《上阳台帖》的收藏辗转经历: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国家。

在这儿吐槽那几个乱盖乱题狂人。

当然那个盖章狂人乾隆更是不会放过《上阳台帖》,反正这货只要到他手的任何书画作品,都要题上祸害下,好多传世作品也都让他给祸害。乾隆这货写字还行,关键他的诗真是不敢恭维,还不伦不类。盖章也是乱盖一气,根本不懂艺术,就是喜欢搞”破坏“,怎么破坏整个作品美感怎么来。

不过人家是皇帝嘛,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呗。乾隆本身就好大喜功,又自负的很,所以就乱写诗乱题乱盖,也是真实性格反映,反正大臣们也不敢说。

反观人家宋徽宗的题跋或者盖章,人家真是懂艺术,尊重艺术作品。知道尽量不影响整个书画作品。宋徽宗题跋都是选择在不影响书画整体布局下题跋盖章,比如一般会在画卷右侧写上”XXX+作品名“,人家这是兼鉴定和补充。宋徽宗是很少在书画芯上题跋盖章的。

而那个号称”十全老人“附庸风雅”,把自己当成艺术家的乾隆可不管。所以同样是皇帝差距也很大的。最近看到好多乾隆题字的书画作品,见缝插针,什么地方碍事什么地方来。联系此人在治国上面,也真是符合这货的德性。反正我对乾隆这“盖章题字狂人”是很把感很反感,无论什么书画作品到手都喜欢刷个存在感,伪作他傻傻分不清,也一样祸害。

字画上印一两个章倒也算了,关键这货真是挺恨人的。王献之的《中秋贴》总共不过三十余字,乾隆一口气盖了八十多个大印,王献之估计泉下有知,会出来抽死他的。

随便盖印还能忍忍,但是这乾隆还喜欢乱写乱画,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不仅被密密麻麻盖了几十个章,还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字倒是也不错,但怎么看都觉得碍眼。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好吧,题字我们也忍忍吧,关键还装”诗圣“,还要题诗词。好多书画作品被他糟蹋的惨不忍睹,几乎看不出原画的样子了。比如这幅《富春山居图》是赝品,乾隆到死都没有发现(大臣们估计有知道,但是人家看这货洋洋自得的样子,忍住不提醒,脑袋要紧)你看这货在山上露白处都题,真是忍无可忍了。

乾隆乱题赝品《富春山居图》

当然这风气就是董其昌给带坏,世人说他人品不好,估计也有他乱盖乱题的原因,我对这货也无好感,都不愿意发他作品。这货简直起了一个很不好的风气。所以董其昌比起人家“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差得太多了,人家就没有他这些毛病。

宋代包括宋之前的时候,书画原作者一般很少题字题诗盖印,题字、诗词和印也基本在角落上而且字迹小,章也小。即使收藏者得到原作品时在上面题字、盖印很谨慎,一般在画作的角落处或者不显眼不影响书画整体布局处题几句、盖个章,还比较小。而且大部是在画芯之外,就是裱好的书画的两侧。

后来元代开始尤其明代原作者就是在书画上开始流行题诗、盖印,但原作者做这些时,不会去影响自己的作品,题得诗和盖得章反而相得益彰,更有意境。文学修养高的人也是题得创的诗词,比如书、文、画兼修的文征明、唐寅、沈周等人。但到了清代和尤其是现代的画家,画个画上面题的字比画面主体都大,不知道是什么想法。

唐寅《步溪图》题字很小

李白其人其事:

李白性格放荡不羁,张扬,嗜酒如命,据“专家”研究表明,李白因为饮酒过度,生的几个儿子都是痴呆型的。当然这只是瞎研究,据史料记载,好像不是这回事。算了,不研究他的后代了。

李白《月下独酌》诗意画

李白在诗坛成就是斐然的,也是千古流芳。不过他的确成全了自己了,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在讲,李白仕途遭遇打击,是有点看破红尘,醉生梦死,但是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终生四处游山玩水,拜访结交朋友。当然也有不甘心,在《行路难》、《将进酒》等等诗中均有体现。

李白

不过李白还是剑术高手,经常佩剑出游天下。他的作品带“剑”的诗跟带“酒”的诗一样很多,这是其中几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唐·李白《侠客行》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唐·李白《北风行》

李白《上阳台帖》诗与书法解析:

李白的这幅作品是狂草范畴,不过他的性格同唐代另外两个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也是真是性格相似,都是放荡不羁,狂放派。都是嗜酒如命,难怪有人“总结”出来:”不会饮酒的人不是一个好书法家“,嗯?不过我感觉这这个理论有点扯。

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全贴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上阳台帖》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五字,但是字字龙腾虎跃,笔走游龙,洒脱浪漫,符合李白的性格和追求。观者感觉到唐风扑然而来。

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四言诗在唐代实际是写得比较少了,《诗经》中四言诗歌及六言诗歌比较多。后面诗集基本收录的是五言、七言这类。四言诗在唐代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诗歌体裁了。

李白《上阳台帖》局部放大李白《上阳台帖》局部放大李白《上阳台帖》局部放大

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故事:

《上阳台帖》是有一天李白与朋友杜甫、高适寻访高人司马承祯经历所作,李白、杜甫及司马承祯都是“仙宗十友”中的一员。

注: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河内温县人,今属河南温县。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是李白年轻时遇到的,当李白在二十四岁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后就辞亲远游去了,去追寻梦想了。想来他那时是醉心仕途,意气风发,他经巴渝、出三峡,抵达江陵,开元十三年(),司马承祯恰好出游南岳衡山路过江陵,李白闻讯专程上门拜访司马承祯,李白呈上自己诗文请其批阅。80多岁的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十分欣赏,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相见恨晚,引为忘年交。当时李白也有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之想法。

李白

但据坊间相传:当时司马承祯感觉李白有“仙根”,当然了没有“仙根”怎么能把李白称为“诗仙”?这道家高人和佛家高人遇到所谓有“仙根”有“与佛有缘”的人呢,都喜欢拉拢一番的,就跟武侠小说中有高人碰到武学天才,都喜欢收之为徒套路一样。这司马承祯自然不能免俗,随之邀请李白随他去修仙。李白当时意气风发,恃才傲物,自然不肯了。

但是对于这相见恨晚的知己,李白有些事情商还是很高,于是就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言志,将自己比作有鸿鹄之志的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昆仑山上的稀有鸟,一起俯瞰凡间的燕雀。后来又重新修改为《大鹏赋·并序》。

辞别司马承祯后,李白就去了长安继续追寻梦想,但这后面的遭遇大家都知道了,李白在官场上的情商低得令人发指,唐玄宗虽爱才惜才,但是有些事没办法迁就,千金遣散了。李白仕途基本就无望了,一晃十八载,李白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这内心肯定苦闷愤懑压抑。于是乎写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李白《行路难》这是他当时内心的写照吧?至于《将进酒》中又写”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是一样的不甘心啊。

李白《行路难》诗意画

而司马承祯则是因道法超然,被唐玄宗重视。早在公元年,李白23岁时,玄宗早就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佳地修建道观,始名“阳台观”,就是今天的王屋山阳台宫。王屋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愚公移山”典故中的王屋山就是指这山。

王屋山阳台宫

当四十三岁的李白终不得志啊,在公元年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之后又开始远游。在途中,他第一次碰到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终于见面了。再后来又遇到高适,于是三人结伴而行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去拜谒当时道家高人司马承祯,却发现司马承祯早已于开元二十三年()在王屋山羽化登仙。

李白杜甫高适雕像

面对司马承祯在阳台观所作的长九十五尺、高十六尺巨幅山水壁画,李白睹画思人,触景生情,联想道教情缘,感慨万千,遂挥毫写下重笔浓墨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落款“十八日”,是三月十八日,而司马承祯忌辰正是六月十八日。追忆之情,力透纸背。

王屋山阳台宫

附:大鹏赋·并序唐代:李白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大鹏赋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关于李白《上阳台帖》历代题跋:

帖上自然少不了历代有缘的文人雅士题字,反正收藏过这个帖的人都想在上面来几笔或者扣几个章。这样算下来,光是帖上盖的章就让后世人惊呼:这是要把李白二十五字包围了,狂轰乱炸啊!

至于清代皇帝乾隆这种最喜欢“蹭热点”的主,附庸风雅的事,他怎么可能放过,放过就不会被称为“盖章题字狂人”了,也在帖上题字盖上他那些丑陋的章,据说这货有一千多个章。

1.引首为乾隆题:青莲逸翰

乾隆题:青莲逸翰

2.北宋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大家都认识,独创瘦金体非常有个性,讲实话,他用瘦金体题得书画,真心感觉挺雅,比乾隆皇帝的要好的多,同样是皇帝差距就是那么明显。

当宋徽宗得到《上阳台帖》后那肯定是很开心,很喜悦,先是帖前的“唐李太白上阳台”题字:

帖前:宋徽宗“唐李太白上阳台”字

然后又在后面题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宋徽宗题跋

3.元代张晏跋曰:“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环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元张晏题跋

4.元代书法家欧阳玄观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不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元欧阳玄题跋

5.元代杜本题跋:唐人无不能书者,盖有其源流耳。尝闻赵文敏公之方,以谓赋诗作文及书与画无不用工。至于名世传后,则各有其品。太白之书何如长史?然豪雄浑壮固不异也。

元杜本题跋

后纸还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彝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