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录》,农产品地理标志分为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及渔业产品。其中,种植业又细分为蔬菜、果品、粮食、食用菌、油料、糖料、茶叶等14个小品类。

本篇聚焦种植业茶叶类,分析全国范围内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分布规律,为茶产业链从业者提供参考。

作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历来不缺名茶,南至海南岛,北至山东,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产茶。按照地理位置又分为四大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北茶区。本文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视角一窥中国茶发展,看小茶叶如何闯荡大市场。

本文核心数据如下:

1.地理标志茶产品共计个;

2.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是湖北(33)、浙江(30)、安徽(24)。

1.哪个省份地理标志茶产品多?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公益属性,是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主要载体,农业部自年开始进行地标农产品认证工作,截止到年底,农业农村部对茶叶类地理标志认证数量为个。

茶叶类地理标志,南方省份依地域优势前10席占尽9席,分别是湖北(33)、浙江(30)、安徽(24)、福建(16)、四川(15)、江西(15)、广西(15)、湖南(14)、贵州(14),山东以14个地理标志茶产品与湖南、贵州并列。这10个省份的地理标志数量个,占总体比例的79.5%。

茶树对土壤、温度、水分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南方适宜的生长环境给了茶业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以湖北为例,认定的地标产品有33个,仅及年认定的就有13个,其中宜昌宜红、恩施玉露、利川红、唐崖茶等都是富有名气的茶产品。湖北还是地理标志茶产品认定的领跑者,年,首批国家级地理标志茶产品仅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茶(由鹤峰县茶叶产业协会报送)及湖北省黄冈市的麻城福白菊(由麻城市福白菊产业协会报送)。

排名第二的浙江,是谈论茶绕不开的地域,以茶叶为其农业主导产业,认定茶叶地标有30个,其中安吉白茶更是凭借其独特的优越品质获得过无数荣誉,品牌价值高达43.27亿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整个江南茶区,绿茶是当之无愧的王者。除了人所众知的西湖龙井外,产自江苏苏州吴中区的洞庭山碧螺春,同样历史悠久,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江苏虽然地理标志茶只有10个,但却是有名的产茶大省,横跨江南江北两个茶区,除了碧螺春,地标产品还有金山翠芽、阳羡雪芽、天目湖白茶、仪征绿杨春茶、无锡毫茶、茅山长青、下原蘘荷、南京雨花茶、黄尖菊花。

大陆31个省区市中,有21个省区市登记认证了茶叶地标产品,北京、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上海、青海、天津10个省区市没有茶类地标产品,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更是多达15个省区市没有茶叶品牌入选,展现了茶产业发展的地域限制性,也给了大多数的南方省市做大做强茶叶品牌的巨大优势和市场空间。

从申请地域上看,仅有四川和贵州在省级层面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为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申报的天府龙芽,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申报的贵州绿茶。其他省份基本是依托市级及县域层面进行茶品牌建设。

2.产茶大省地理标志建设情况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技术的持续提升,我国茶叶产量增长迅速,年,我国干毛茶产量仅为.19万吨。到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2万吨,比上年增加7.71万吨,增幅2.6%。其中产量超过30万吨的省区有福建省、湖北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可见单从产量数据看,产茶大省与茶地标大省并不完全匹配。

福建是红茶、青茶、白茶最早诞生地,其茶叶产量长久位居国内前列,是第一个茶叶总产值突破亿大关的省份。耳熟能详的地理标志有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福州茉莉花茶等。

福建省茶叶种类繁多,得益于地理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处于黄金产茶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叶品类较全且优势区域较为集中。六大茶类中除黑茶、黄茶外,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都被福建省囊括在内,并且享誉全国。

云南,虽然地理标志茶产品只有回龙茶、白竹山茶、勐库大叶种茶、底圩茶、云龙茶、老姆登茶6个,但茶产量却高达40万吨,云南省的产茶地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及滇东南等8个州市,大概可以分为四大茶叶主产区: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虽然不是地理标志,但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临沧普洱茶,品牌价值高达67.22亿元。

贵州同样不缺好茶,都匀毛尖茶久负盛名,贵州人在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与丘陵之间,耕耘出了今天的万亩茶园,造就了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贵州是全国第一个在茶园中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和草甘膦的省份,在农业农村部近10年的各项检查抽查中,贵州绿茶没有一个茶样存在重金属或者农残超标,是名副其实的干净茶、生态茶。

作为地标大省,浙江年茶叶产量不足20万吨,杭州市、绍兴市和湖州市“三足鼎立”的态势继续保持,其中茶园面积方面,前三位差距依然不大,茶叶产量方面,丽水大幅增加反超绍兴,茶叶产值方面,湖州、丽水增长较多,前三位差距逐步拉开。形成了以绿茶为绝对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既突出了浙茶的资源禀赋特点,又兼顾了市场需求。

3.小茶叶大经济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年全国茶叶产量为万吨,比上一年多出24.82万吨,这意味着仅多出的产量,就是日本茶叶产量的三倍。茶叶产量快速增长带来了茶叶产品的过剩。尽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我国茶叶人均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但远远低于茶叶产量的增长速度。

一方面,从政策的角度寻求质量和产量的平衡点,农业农村部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年,全国茶叶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出口40万吨左右,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基本形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另一方面,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在传统产品与业态持续发力的同时,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开辟更多茶消费场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突破口。

在《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中,中国受保护的个产品中,茶叶类有58个,其中第一批28个,第二批30个,这些产品中有29个在农业农村部进行了登记认证,通过输出到欧洲国家,让更多人喜欢上中国茶。

小茶叶,大经济,茶叶不仅在内销中创造价值,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中更是重要抓手;也不断激活国外市场,寻求更多发展空间,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讲好中国茶品牌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