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化的高度上是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高评。“梁唐宰相家”说的是陶弘景和王远知。前面介绍过陶弘景在茅山为梁武帝解惑释疑,出谋划策。
王远知是陶弘景的“关门弟子”,准确预测李世民登基,为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指点迷津,深得器重,无愧于“宰相”之誉。
01
道教中的上清派迄今已传承八十余辈,只有第十代宗师王远知被恭称为“法主”。
所谓法主,也就是掌握本门道法最多、最主要的大佬。
当你我少小时还在为看不懂连环画而发脾气,同龄的他已经不声不响地“博综群书,日识万言”了。别的人多在将“子云诗曰”当作仕途的垫脚石,他却以道书为梯,一跃而成“山中宰相”陶弘景与“国师”臧矜的高足……
太建年间,陈宣帝恭恭敬敬地将他迎至重阳殿,让满朝重臣陪同自己聆听他的谈经论道;隋军灭陈后,晋王杨广也十分虔诚地将他请去扬州,求神问仙。其时人人都道杨广既仁又孝,独有王远知识出了他王袍里紧裹的兽心,还在须臾间将鬓发变得雪白,使杨广心生恐惧,不再敢纠缠于他。
杨广南面称孤后,听说王远知早已连须眉都转黑如漆,又派御船将他接往京城,当众施上谒师的大礼,企图利用他的声望为自己贴金。可当王远知规劝他留在宫中专心治国时,他却偏跑到扬州去昏天黑地了,结果让叛军给勒断了脖子。
太原留守李渊眼见表弟杨广无药可治,于是便来洛阳的玉清观,向这个人人称道的“活神仙”秘密求教。王远知用鹤扇掩口,向李渊秘授了一道“符命”,也就是代表上天提示他可以如此这般。
此后,史书上便留下了李渊是如何“转正”为大唐首任皇帝的故事。
02又一日,李世民率谋士房玄龄假扮成平民,也专程前往洛阳,想就几个性命攸关的问题求助于王远知。谁知王远知并未等他俩开口,便轻轻一摇手中的鹤扇,言道:“你们之中有圣人啊,可是秦王驾到了?……哈哈,你可是将来的太平天子,一定要好自珍重啊!”
王远知的这几句话,终于让在王府中夜夜辗转反侧的李世民,下决心在最关键的节点来它个沉舟破釜!
如果李世民没有此次最重要的微服私访,也许其父皇所建立的那个脆弱王朝,很快又会内讧为血肉横飞的战场。尽管“玄武门之变”让他出尽了丑陋,但也逼得他不得不在日后执政的十数年间,全力充当“太平天子”来收买人心,从而为大唐一百多年的盛世进行了极为重要的奠基。
李世民刚坐上龙椅,就想礼请时已九十九岁高龄的王远知出任朝廷的高官,可王远知微笑着连摇鹤扇。他早在十多岁时就看破了红尘,如今哪还会贪图这份虚荣?他只是一再指点着江南的方向,要求重归茅山。
于是李世民特地为王远知在茅山建造了一座极为著名的太平观,这里原本是陶弘景的“华阳下馆”,也就是后来崇禧万寿宫的所在地。
03唐太宗曾经亲笔写给王远知一封玺书,不但盛赞他的道行超过任何道门的前辈,还说自己当年亲自向他问过道后,便无时无刻不思念他的风范。
王远知回到茅山后,很快又将爱徒潘师正遣往中岳嵩山,以让上清派能在中原开花结果。
唐宋两朝,上清派一直是朝野上层人士信道的首选,以致“帝师”级的高道层出不穷。
04据说王远知一直活到岁才羽化登仙,这成了中国道教史上的一大奇迹。
王远知仙逝后,高宗、武后、玄宗等,都先后对他有过追赠。据《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太平观仅在唐代被朝廷所赐的田地,就高达余亩!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王远知,就不会有上清派日后的鼎盛与辉煌;如果没有王远知,也就更不会有茅山今天的神圣与传奇……
往期回顾五月伊始,打开玩转茅山的多种方式,问道、访古、寻诗、祈福、、、、、、、
#雨后的茅山,这样的山水画卷,你瞧见了嘛?
#茅山:盛产药材福泽千古
#带着味蕾来茅山,不可错过的春日限定版美食~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联系方式:--
长按扫码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