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道教源远流长,相传早在高辛氏时代,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兄弟四人,居伏龙之地,并得道。秦巴陵侯姜叔茂,得道于句曲山,种五果、五辛菜,货之以市丹砂。
西汉时,有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兄弟,少禀异操,天才颖悟。茅盈年十八,弃家辞亲入恒山中,读《道德经》、《周易传》,釆木服饵,潜景绝崖,积六年。后得西城王方平传授真诀,目有神光,面生玉泽。入住句曲四十三年,至哀帝元寿二年,南岳赤真人、西城王君、龟山王母、方诸青童君同降山中,授以神玺玉章、金虎真符、流金之铃,拜位司命上真东岳卿君,都统吴越之神灵,总帅江左山元。其弟在官,闻兄白日神仙,于是各弃官还家,求兄相见,受教仙道,得为地仙。
圣君乃命九微太真、青童君、太上大道君,选补茅固为东岳上卿震林司命君,总统吴越死生之籍,试校群仙;茅衷为东卿司命,监泰山之众真,总括吴越万神,折冲众灵。于是三茅君留治此山,流润苍生,德加乌兽,神验祸福,罪恶必明,内法既融,外教坦平。尔乃风雨以时,五禾熟成,疾疠不起,暴害不行,境无灾害,邑无贼兵。时人感其功德,起坛积基,立庙观于山中。明帝永平二年,诏令修句曲茅真人庙,邑人通呼为白鹄庙。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
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三茅真君,即“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盈”、“地仙上真定录右禁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固”、“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冲惠仁佑神应真君茅衷”三兄弟,居华阳洞天,全称为“九天司命三茅应化天尊”。茅氏三兄弟为西汉景帝时人,茅山上清派奉为祖师。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一、不做卿相而当司神之职,得授道经而留山启慧
大茅君茅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公元前年),十八岁弃家辞亲入恒山,在山中常读《道德经》、《周易》等书,学修并进,参悟道法,并且采药服饵,密修六年。后梦太玄玉女语“西城王君得道”,次日即去王君玉洞宫,学道十七载。后王君见盈谨密,令管理道经密籍,又经三载,道成。据《茅山志》记载:茅盈“至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岁(前1年),年一自四十五岁”。紫书颁发曰:“大司命君”,统领地官属籍,试校群仙,关决生死。
二茅君茅固,字季伟,生于汉景帝后元戊戌(前年)汉武帝元朔元年(前年),始举贤良,拜五官郎,累迁至武威太守等官职。茅衷生于后元庚子(公元前年),少以节行著,隐华阴山。拜西成教尉上郡太守,转西河太守等职。茅盈于元帝初元五年丁丑(公元前44年)四月三日,预示升举,诱劝二弟追慕学仙。紫书颁发曰:于山之北下泊宫立屋舍。汉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三月六日,茅氏兄弟于具曲山面会其兄大司命君,在句曲山修道21年,道成。
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茅盈携茅固、茅衷启奏西城王君,为二弟启赐仙职。于横山朱台揭太虚赤真人,受真变神符。上登九宫,奉金闕丹书,授茅固为“地真上仙定录神君”,茅衷为“有司三官保命仙君”。哀帝元寿二年庚申岁(公元前1年),茅盈已居句曲山43年,时高龄岁。王母与上元夫人驾降茅山,王母传大司命君茅盈《玉佩金珰太宵隐书》和洞飞二景内符。上元夫人传茅固、茅衷《三元流珠》、《丹景道精》、《隐地八术》、《太极绿景》四经。
王母手执太宵隐书,又命侍女张灵子把上天受书,即“交信之盟”,对大司命君茅盈启手授书,向天祝曰:“天高地卑,无五岳镇形。元精激气,沧泽玄青。天回九道,六和长平。太宵隐书,玉佩金珰。玉京八会,宝洞上章。登行太极,上清瑶房。泄则受考,身获夭殃。受者慎之,敢告茅盈。”大司命君茅盈伏受隐书,宴集受事。受书毕,西王母与上元夫人乘祥云而去,喂王君服留。同年,茅盈随西城王君升举赤城玉洞府。临行曰:每年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期会,有好道者于此日来句曲,获圣祐,启智慧。从此,茅固、茅衷真君治句曲山。
二、历代敕封
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
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大茅君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二茅君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三茅君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元朝延佑三年(年)七月,大茅君被封为“东岳上卿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二茅君被封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佑妙应真君”,三茅君被封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慧仁佑神佑真君”。
三、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东晋葛洪祖师《神仙传》亦记三茅真君事迹,并称有验。言:“茅君与父母宗亲辞别,登羽盖车而去,至江南治于句曲山。山下之人,为立庙而奉事之。远近之人,赖君之德,无水旱疾疠螟蝗之灾,时人因呼此山为茅山。茅君弟名固,字季伟,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汉位至二千石。后二弟年衰,各七八十岁,弃官弃家,过江寻兄,君使服四扇散,却老还婴,于山下洞中修炼四十余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节……加九锡之命,拜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号三茅君焉。”
三茅真君成道后,道著万物,流润苍生,德加生灵,俱获其情。百姓有求,无不感应,默佑之恩,众口皆碑。句曲山留传已久的歌谣说:“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白鹤,各治一山头。召雨灌旱稻,陵田亦夏柔。妻子咸保室,使我白无忧。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三茅真君曾经乘白鹤会集茅山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时人称句曲山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经书称赞是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灾害不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立庙奉祠,时称“白鹤庙”,遂改句曲山为茅君山,简称茅山。尔后,四方信士来此敬香,年复一年,一直延续到今,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
奉祀
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
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时至今日,茅山一年一度的朝山敬神礼香道教活动,依然延续着两千年前大茅君所说:“每年三月十八,十二月二日是相会日期”的传统,同时三月十八也是三茅真君的圣诞日。
三茅真君宝诰
志心皈命礼。天人道德,仙圣真师。孝悌通於神明,恩泽被於家国。隐恒山而悟道,栖句曲以升天。主岱宗恒霍之山,职赤城华阳之洞。劫运阴阳而统斡,雷霆水泽以兼司。接二弟之英资,授登真之秘诀。咸领神仙之籍,共膺玉册之荣。德博幽明,仁霑普率,随机赴感,誓愿弘探。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地仙上真定录右禁冲静德佑妙应真君、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冲惠仁佑神应真君、九天司命三茅应化天尊。
记载
茅盈之名,始见于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
①葛洪《神仙传》卷五《茅君》云:“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学道于华山,丹成,乘赤龙而升天,即秦始皇时也。”有童谣曰:“神仙得者盈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闻之,以为己姓符合谣谶,当得升天,遂诏改腊为“嘉平”。”
茅君十八岁入恒山学道,积二十年,道成而归,父母尚存,见之怒曰:“为子不孝,不亲供养,而寻逐妖妄,流走四方!举杖欲击之。君跪谢……父怒不已,操杖击之,杖即摧折而成数十段,父惊即止。”父问:“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复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横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
《神仙传》记其事,并称有验。后茅君与父母宗亲辞别,登羽盖车而去,至江南治于句曲山。山下之人,为立庙而奉事之。远近之人,赖君之德,无水旱疾疠螟蝗之灾,时人因呼此山为茅山。
茅君弟名固,字季伟,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汉位至二千石。后二弟年衰,各七八十岁,弃官弃家,过江寻兄,君使服四扇散,却老还婴,于山下洞中修炼四十余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节加九锡之命,拜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号三茅君焉。
②《太平广记》卷十三和《广汉魏丛书》皆收《神仙传》,但其《茅君传》皆称: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则为舛错之文。
③《云笈七签》卷百零四有《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署“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陈国符先生据《真诰》卷八、九、十一诸注考证,认定此传即晋代所出之《茅三君传》。据《真诰》卷八注:“李中候,名遵,即撰《茅三君》者,其作者当为李遵,《云笈七签》传所署之“李道”,盖误。又据卷十一注考证,该传似又出自长史(指许谧--引者注,故亦于晋代出世。”
④总之,作者为上清派道士。该传内容本葛洪《神仙传》,但有增益。(一)增写了三茅祖、父辈之履历。谓:“高祖父讳蒙,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隐遁华山。……曾祖父讳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为舍人,稍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父讳嘉,字正伦,仕秦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嘉辅帝室,以嘉为德信侯。“父”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
(二)增写了茅盈从师学道事迹。谓:“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明辰径到西城卒见王君。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
⑤《茅山志》卷二十收载上清派道士张绎于梁普通三年()所立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所记三茅事较简约,系年稍异。
约于唐代成书的《集仙传·大茅君》称,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盈室,顷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阙圣君分别派使者赐茅盈以衣冠、玉玺、金铃、神芝及爵位,并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为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
又说,在此之后,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⑥至此,三茅君的事迹也基本定型,此后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张雨《玄品录》卷二《三茅君传》、《茅山志》卷五《三神纪》等,皆据上述诸传以成篇,无大增益。
地位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
东晋兴宁二年(),杨羲、许谧、许翙托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作《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自杨、许等人创立之后,经过王灵期的传播,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南朝时,陆修静亦传上清经法,“总括三洞,为世宗师”。陶弘景隐居茅山,他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半,贡献尤巨,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从他之后,上清派历代宗师,多居茅山,故该派亦称茅山宗。该派的传承非常清楚,从魏华存至元代刘大彬,共有四十五代宗师。
茅山上清派人物辈出,尤其是陶弘景最为杰出。他博学精思,“尤好五行,阴阳风角炁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术,山川地理,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莫不该悉。”“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时轮转循环,不须守视。”他精研地理,喜种竹栽药,“种植花木,耕锄山林,好卜幽奇”,“酷爱松声,居必手植”。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山中人文资源非常丰富,除各种有关三茅君等秦汉仙人的传说外,山中的重要古迹有秦始皇埋藏的两双玉璧,秦李斯的石刻壁文,有王莽地皇三年(22)所赐五枚铜钟,有东汉武帝于建武七年(31)在小茅山埋藏的五十斤黄金的遗址,有汉明帝永平二年(59)令郡县所修的句曲真人庙,还有来自海外的“天市坛石”。“此石是安息国天市山石也,所以名之为天市盘石也。”
正是因为茅山所拥有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人文沉淀,才使其得以融洞天福地为一体。陶弘景《真诰》卷十一说:“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洞墟四郭上下皆石也,上平处在土下,正当十三四里而出上地耳。东西四十五里,南北三十五里,正方平。其内虚空之处一百七十丈,下处一百丈,下庶犹有原阜垄堰,上盖正平也。其内有阴辉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内,明并日月矣。
阴辉主夜,日精主昼,形如日月之圆,飞在玄空之中。句曲之洞宫有五门,南两便门,东西便门,北大便门,凡五便门也。虚空之内,皆有石阶曲出,以承门口,令得往来上下也。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这段十分珍贵的汉晋史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句曲洞天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价值,使其充满了宗教圣地的神圣气氛。
茅山虽不甚高,物产却很丰富,历史上曾出现过白牛、白虎、白鹿、白猴等珍兽。元刘大彬《茅山志》中,记载了茅山特有的神芝奇药三十六种,如龙仙芝,“似交龙之相负也,以叶为鳞,根如盘龙”。参成芝,“色朱,有光烨烨然,扣其柯叶,如金石声,折而续之,亦复如故”。燕胎芝,“如葵叶而色紫,上有燕形,如欲飞升,光明洞彻”。夜光洞草,“其色青,其叶似柏,实正白似李,高三四尺,视视其实,如月光,洞照一室。一株九实,堕地须臾转大,如径七寸镜盘,着地厚一二寸,夜视如牛目,动盼以视人也”。
荧火芝,《真诰》曰:“良常山有荧火芝,此物在地如荧火状,其实似草而非也。紫华,大如豆,夜视有光,得食之心,孔明可夜书。”南烛,《清虚真人内传》曰:“其树似木,而叶似草,故号南烛。草木一名侯叔草,一名男续,一名惟那木之王。小许真人曰:方山大有侯叔草,异佳,叶乃大。吴越间亦呼染叔。《登真隐诀》云:三茅四平山乃不多,而树大,其子如茱臾,八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树亦高四五丈,而甚脆,易摧折。”
术,“出白山、蒋山、茅山者,为胜。《真诰》紫微夫人术叙,盛称其益服饵,数方传焉”。芍药,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又《芍药谱》有茅山冠子、紫楼子、茅山红三种。黄精,“九蒸九曝,服之驻颜。隐居云:为仙经所贵。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茅山者佳”。
此外,山中还有许多名木异卉,如东晋许长史手植的“左纽桧”,陶弘景手值的“金边玉兰”,梁昭明太子所植的“福乡古木”,李卫公子所植的“侧柏”,展仙人遗种的“白李”,钱妙真所种的“鸳鸯树”。其“经台柏”,系宋一道人自陕西周至老君说经台移植,“此檀栾翠碧,非凡木也”。可证道士们不辞千里之劳,移植各种名贵珍异树木,于洞天福地加以保护。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来茅山收集药材,《本草纲目》所载药材与茅山有关者多达多种。时至今天,茅山的古树仍闻名遐尔,种类颇多,形态奇特,实属罕见,如三百多年的糙叶树,五百年的枸骨树。这些既是文化历史遗产,亦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作为道教上清派祖庭的茅山,从汉晋至明清,高道辈出,宫观遍布。史称“汉茅君昆季栖遁登晨于因,山因氏茅。迨晋魏元君,大畅厥绪,真风灵迹,绵绵延延,郁为寰宇之名山,神灵之区奥也”。
上清派的诞生与兴盛
东晋兴宁二年(年),杨羲、许谧、许翙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作《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南朝齐梁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编撰《真诰》,纂集上清法术《登真秘诀》,编订《真灵位业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理和神仙谱系更为完备。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三茅真君为祖师,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一代玄师。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时期,朝廷推崇。李氏皇朝称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裔。宋哲宗时,道教名声显赫,道士与皇帝直接书信来往,为帝后授箓。朝廷给茅山道士加封赠号,赐田度人,题词赠宝,敕建宫观,宫观庵院发展到多处。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传海外。淳祐九年(年)宋理宗御书“上清宗坛”,置于元符万宁宫“宗坛祠”。
“三山”符箓归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年)令35代天师张可大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等仍按上清派沿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