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伴随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诞生了数量众多的中医药学家,诸如耳熟能详的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等。

我国古代的中医药学家,往往都是学术集大成者,很难用一个身份来定位他们,综合来看,都显得不那么“敬业”,什么都干,身份多样。

陶弘景

说到陶弘景,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山中宰相?医药学家?道士?炼丹家?其实都是,也都不是。他一生的经历,足够传奇,也足够精彩!儒家、道家、佛家他都精通,做过官当过民也做过隐士,好多身份你还不一定知道!

一、出生世族,幼承家学

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是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其祖父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受此影响,陶弘景从小便文武兼备,涉猎广泛。既继承了父亲、祖父的武功,又学会父亲的药术,十岁时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又开始仰慕神仙,学习养生,十五岁写了一篇传世名文《寻山志》,文章讲求对仗,工于押韵,堪称六朝骈赋的佳构。韵随意转,自然天成,体现出他驾驭语言的娴熟技巧。在思想上充分体现了他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道家思想。

传说他母亲曾经梦到青龙从她怀里出来,而且还有两个神仙手捧香炉来到她的房间,不久他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他长大后,身高七尺四寸,神态仪表明朗俊秀,眼睛炯炯有神,眉毛宽广,身材修长,耳朵很大。弘景博学多识,擅长下棋弹琴和草书隶书,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

二、诸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陶弘景不到20岁的时候,萧道成当了宰相,闻知陶弘景才高,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萧道成的侄子萧衍也跟随一起学习。陶弘景虽然生活在豪门之中,但是关起门来不和其他人来往,只是以读书为最要紧的事情,反而朝廷的礼仪和规章制度,一般都要向他请教。萧衍对此人很是好奇,因此刻意结交,成了陶弘景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

不仅书读的好,懂各种礼仪和规章制度,他本身也武功不弱,后来官拜左卫殿中将军,也就是南齐开国功臣李安民的那个位置,相当于警备军区司令员。

三、辞官归道,创立茅山宗

虽然身在朝廊,但是陶弘景总有一颗慕仙的心,读多了子史,对儒家越来越失去了兴趣,对道家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厚。于是,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

永明十年(),,陶弘景36岁,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勑: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今江苏茅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弘景归隐之后,有沈约为当时的东阳郡守,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隐居后,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他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人。他游历山水,搜访道经,在茅山正式为上清道士期间,为了弘扬上清经法,撰作了大量的道书,特别是撰写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该书对上清经的传授历史作了系统的叙述,对上清经的来源、出世作了种种神化的描写。由于陶弘景在茅山期间主要传授上清经法,并对上清经法的弘扬作了不少工作,加上他本人的名气很大,甚至在朝野中有很多信仰者,所以从他开始,茅山实际上成了上清派的中心。再加上继陶弘景之后的茅山历代传人,大都是较有学问和名气的上清道士,所以茅山一直保持着它在上清派中的中心地位。这样,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便将这之后的上清派径称为茅山宗,并以陶弘景为茅山宗的创始人。茅山派自陶弘景开创以后,历经隋、唐,直至两宋,人才辈出,在道教诸派别中一直占居重要地位。

四、炼丹修道,成著名医药学家

归隐茅山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求养生。在这里,他开始了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他修筑了一个三层小楼,陶弘景自己住在最上层,徒弟们住在中间那层,来访的宾客则住在最下面,于是他这样就和外人隔绝开了,只有一个家童在他身边伺候他。他很喜欢风吹松树的声音,每次听到这种声音就感到十分高兴愉快。有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泉水和石头之间游玩,看见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神仙。

后来陶弘景搬到茅山积金东边的小溪边居住,。他擅长辟谷和气功等养生方法,所以过了80岁还显得很年轻,像少年一样。他十分羡慕和推崇汉代张良为人处世的方法,称赞“古代的贤人没有一个能和他相比的”。

五、著书立说,精研天文地理

陶弘景喜欢著书立说,更喜欢追求奇怪的东西,他很爱惜时间,年纪越大越勤奋,尤其精通阴阳五行和风角星算还有山川地理、方图产物以及医术本草等方面的学问。他写了一本《帝代年历》,还制造过一台浑天仪,说那东西是“修炼道法所需要的,并不是仅仅史官才用。”

他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补阙肘後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等。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其他还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二牛图》等等。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又名《山川之美》)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也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

六、弃道受戒,晚年入佛门

访仙问道寻药炼丹几十年之后,他却忽然对佛门有了兴趣。都知道梁武帝迷信,信道信佛,但是梁武帝却一直不知道到底是道家好还是佛家好,后来还搞了个“三教谈道”,大辩论了一场,最后也没有个结论。终梁一朝,道教不弱,佛教兴盛。也不知道他俩是谁影响了谁,晚年的陶弘景也忽然对佛家感兴趣了。有一次他自称做梦梦见佛祖传给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他醒来后就跑到阿育王塔去发誓受戒,受了佛门五大戒。

七、山中宰相,中散大夫

公元年,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武帝如此,达官显贵也就时常去拜访他,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85岁那年去世,死的时候容貌颜色都没有变,身体弯曲伸直和平时一样,皇帝下诏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皇宫里的官吏为他料理丧事。他曾经留下遗书要薄葬,他的弟子们就照他的吩咐办理了他的后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