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玄宗的“爱”,是道教;那个武宗的“恶”,是佛教。
如果浓缩就是精华,那我先声明,这个题目是相当浓缩的。
所以,既然是浓缩的精华,自然要注意我的主题;同时,浓缩的精华有时也不免发散,或许更有一种相得益彰的意味,或韵致。
同时,我还要说,小可或不佞这个二元对立的题目似乎很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宋真宗还有他子孙宋徽宗,谁能比唐玄宗更为热衷道家与道教呢,而且,唐玄宗还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
唐玄宗,好比他这个玄宗的谥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就有点出自老子《道德经》而拟定的深意,所以,唐玄宗可谓有史以来最热爱道教的忠实同志,所谓铁粉。
这不,他还专为老子写了一首只能算是通顺水平的诗呢: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
——《过老子庙》
而一百年后他的子孙唐武宗,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突然改名李炎,生于元和九年即公元年,死于会昌六年即公元年,在位时间六年,死时也不过三十出头,但是他在位的短短六年,即从会昌元年到会场六年,就一直在干大事。
什么大事?灭佛。
唐武宗在短短六年的政治生命中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不是因为他的“武宗”这个谥号,虽然他的确粗鲁得可以,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佛教法难的一大主角。
从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都是灭佛而闻名中华,现在,轮到他唐武宗李瀍或李炎表演了。
唐玄宗修道,是因为“爱”,而他的子孙唐武宗灭佛,是因为“恨”。
无论唐玄宗还是唐武宗,都可谓整个唐王朝在宗教政策上的两大奇葩。
假如我们可以安史之乱为中点,即安禄山公元年的造反作为分水岭,从公元年即唐高宗武德元年建国起,到公元年朱温篡唐或灭唐结束,整个唐朝差不多接近三百年的基业,并以之上下纵向拉一张犹如函数图的清单,略做点评,作为对比,或许可以更醒目触摸到唐玄宗与他的后裔唐武宗这对双子星座的“特色”。
在武则天倒台的神龙元年即公元年,中宗即位,他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中宗虽是武则天的儿子,但他更是李唐王朝的子孙,所以,针对其母的举措他开始拨乱反正,老子的“玄元皇帝”称号被恢复,《道德经》也重新列入科举考试的书目。
除此之外,他于景龙二年即公元年,还在易州立了一块“龙兴观道德经碑”,这种把某家经典刻在石头上的做法源于儒教还有后来的佛教,这个也算是开了一个道教经典立碑褒扬的先例,因为它可以确保即使多年以后的经典永存。
但是,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天性懦弱,身边又有一位悍妇韦后,这韦后也想学着她当年婆婆武则天的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名正言顺的女主。
她既然雄心勃勃,老公李显就只能萎靡不振了,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隋文帝杨坚之后另外一个“耙耳朵”——这位耙耳朵后来据说还是被老婆兼毒妇韦后下毒害死的。
但在他还未被毒死之前,或许是韦后本来信仰佛教,或许是韦后想全方面多层次向她以前的婆婆看齐,于是,李显这耙耳朵也逼得抑道扬佛,当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争议重开时,他居然站在了佛教徒的一边,甚至有人说倾向性比他母亲武则天更明显,这种似乎非常违心的局面只有在中宗于景龙四年即公元年驾崩之后,跟着韦后也倒台被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诛灭,这种原先道教占优的氛围才逐步恢复到高宗时期。
中宗之后是睿宗,即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他也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老爸。
与中宗李显一样,睿宗李旦也是个平庸的人,他的哥哥中宗受老婆韦后摆布;他呢,受其亲妹子太平公主摆布,摆布他们的对象不同,受其摆布则一,而且都是男人受女人摆布。
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很多方面都肖似乃母武则天,除了功力太浅,东施效了颦,于是貌似缺少的,只是夺取天下最后的临门一脚。
而我们前面说过,太平公主的称号本身就是跟着为她修建的太平观而来的,吐蕃要向唐高宗求亲,于是伪称女儿太平已经入道,这据说就是太平公主修道的由来,为她授箓的尊师呢,就是后来遭受池鱼之殃的史崇玄。
太平公主修道远不如她的两位侄女金仙公主尤其玉真公主那么真诚,只为逃婚的她对权力的向往,在乃母武则天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下比起她所诛灭的韦后,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在睿宗当政时期,由于太平公主的身份,道教占优的秩序又有所恢复,这里我们实际上就可以发觉,尽管李旦是武则天的亲身儿子,尽管太平公主也是武则天的亲身女儿,他们对于佛道二教的看法或措施,都是根据自身的处境与利益所趋而形成,并无什么血缘亲情上的顾及,或顾忌。
武则天前期跟着老公李治假装修道,后期抛开死老公李治又表面崇佛,而儿子李旦却本想崇道但又迫于韦后而崇佛,女儿太平呢,继续崇道,因为他的老师史崇玄乃道士,她自己的身份也是女冠,而这位史崇玄很可能不仅仅是她的授箓恩师,还极有可能也是她的幕后智囊。
但是这一切的局面,到了唐玄宗正式登基当家的时候,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达到翻天覆地让人咋舌的地步。
比如说,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老爸中宗李旦当政的时候,跟着乃妹太平公主亦步亦趋,对道教的“热爱”不过就是增加长安城的道观修建,或下诏把他嫂子韦后之子的宅邸移交给道士,并把自己洛阳与太原的住所改为道观,他哥哥中宗的两位公主的住宅改为道观,或是建几座玄元皇帝庙,并在重要的州郡安置几个道教仙坛,最夸张点也就是让自己的两位女儿,即金仙公主与玉真公主举行入道仪式的时候,包括之前修建金仙观与玉真观的时候,钱财花得有点多,多到让当时斋醮科仪的大师张万福都觉得铺张浪费,认为过于奢侈了,特别是太极元年即公元年十月,两位公主被授以最高法箓时,张万福道士认为,这些仪式:
皆胜于前百千万倍。
可是这些比起他儿子三郎,也就是后来名震中国历史的唐玄宗李隆基,未免太小儿科。
玄宗初掌权柄的时候,尽管主旋律已定,那就是必须改变自武后以来抑道扬佛的种种举措,以拨乱反正。
但是,毕竟他心里还没有底气能够掌控全局,所以还是比较谨慎,但已经显现出他当政时期大方向的一些苗头。
开元八年即公元年,与张果老齐名的大法师叶法善走了,这位从高宗、武则天、中宗乃至睿宗差不多五十年享尽恩宠的一代高道,曾被唐玄宗封为鸿胪卿与越国公的大师,唐玄宗毕竟刚上台没几年,对其死后之封赠还是如巴瑞特所谓,“很难说是逾越了政治谨慎的界限”,并无民间吹嘘得那么煞有介事,但是叶法善一走,司马承祯又来。
司马承祯于开元九年重新回到了朝廷,尽管有人说这位真正的高道并不愿意,但是碍于玄宗的情面不得不来,重新出山的他,仿佛一个实实在在的象征,意味着,已经差不多正式掌控朝廷的玄宗李隆基先生,准备在他的治下大干一场了。
于是,所谓“道教影响中国政治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将正式拉开序幕。
高宗喜欢跟着道士一起制作各类道曲,好吧,我也要,前面说过的道教音乐而又兼有西域婆罗门成分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玄宗要向乃祖看齐的一大表现,他也要学习高宗为道教科仪编制道曲,众所周知,玄宗特别热爱音乐,所谓后来戏曲界的所谓“祖庭”梨园,就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始的。
好吧,高宗喜欢在嵩山封禅,我呢,就在泰山封禅,就连高宗喜欢的山神崇拜,也被玄宗一并继承,所以,前面说过的当司马承祯这个所谓的茅山宗道士认为,当时的五岳神祠,并非道教的真神,而是一些邪门歪道,应该让真正的上清真人承担这个职责时,于是玄宗立马准了,在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让司马承祯全力负责承办。
这是开元十五年即公元年的事情。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现在,玄宗要学其爷爷高宗,开始由国家权力机构全面掌控祭祀,其他人来,就是淫祀,其他人所奉的神,无论你是佛还是道,都是邪神,绝非正神,或真神,这个只能我委托的司马承祯先生掌控。
玄宗这一招,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国家负责文化垄断,而祭祀,在往昔,是无与伦比的大事情,被每个治下的“人民”所尊奉,无论在朝在野,再说一遍,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跟着,玄宗开始准备超越他三伯中宗李显,三伯父你在易州为老子道德经树碑,我也要,而且还是三种字体写《道德经》,并有三份刻经的文本。
说到这老子的《道德经》,最开始虽然唐朝王室很尊崇,毕竟还只是当成众多经典的一部,到了玄宗这,直接整成“唯一”。
开元十八年即公元年,玄宗下令,在宫内三殿讲《道德经》。
两年后,跟着又有两种版本的《道德经》刻在石头上,同时,作为皇帝,好比后来的雍正亲自出马点评并注解佛道的经典,我们玄宗也要开个好头,好学不倦的他,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道德经》注本,不仅如此,据说玄宗还注释过儒家的经典《孝经》呢,这简直就好比古罗马最博学的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亲自动手写一部《沉思录》。
再过一年,玄宗下令,全国人民每家每户必须拥有一部《道德经》。
同时,他还下令,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尚书》与《论语》的题目要减削,而有关《道德经》的题目,要增加。
再过两年,朝廷又以官方名义又推出一种《道德经》的注解,当然,还是挂的玄宗的名字,上行,必有下效,当时有一位名叫司马秀的道士发言了,认为应该在天下够格进行官方主持的斋醮仪式的州府,统统立块碑石,上面刊刻着学术皇帝或柏拉图式的哲人王唐玄宗的注解,这简直就是巴瑞特所谓开天辟地以来,无论儒道释三家都从未有过的荣光。
当然,玄宗不是傻瓜,安史之乱还没降临,无所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那时候的他还懂得,任何一种势力不能过大,必须要有所制衡的道理,犹如梁武帝时所设的最早的宗教官员道正,或北周武帝设置的同类机构,他唐玄宗也学样,一方面要崇尚道教,一方面也要控制。
他设立一个称作“道门威仪使”的职位,这边可以扩大道士的权益,那边呢,也要集中管理,全国所有的僧道都要登记在案,便于集中管理,上传下达。
据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主编的《唐六典》记载,在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年,天下有所佛教寺院和所尼姑庵;而道教只有佛教的三分之一,为所道士观和所女冠观,但是,尽管规定所有的僧道都有为死去的皇族作法事的义务,可玄宗规定:
只有道观,特别要在皇帝的寿辰即千秋节,以及道教的三元日修斋为天下祈福。
这里要解释一下,无论何朝何代,从有佛道二教起,佛教徒的人数就远远多过道教徒,道士待遇最好的唐朝以及宋朝也没有例外,包括道教的道观或道观,都是道教对于佛教的一种模仿,比如陆修静对于同在庐山的净土宗的模仿,这种模仿还包括斋醮仪式等,只不过在唐朝尤其玄宗的时代,佛教徒虽多,但鸟枪换炮的道士待遇,却是史上最佳。
所谓三元日,就是每年元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这三日是道教信众的集体活动日,要开展种种道教活动来祈福驱邪,或为信众或主顾举行斋醮仪式,是非常讲究神圣与庄严的日子,所以,玄宗规定,在每年元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的十三日到十五日,任何人不得屠宰,也不得渔猎。
至于佛教,那就随便。
这还不够,尽管前面讲过,早在高宗就有设置管理机构宗正寺的说法,但似乎在玄宗之前还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硬性的规定,或没有具体的落实,但在什么都要看齐或超越乃祖的玄宗,又在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年规定了:
道教,正式纳入宗正寺的管辖范围。
也就是说,现在全国所有的道教徒,都是我们皇家内部人员了,简单说,就是自家人——亲。
跟着下一年,玄宗规定,全国各州,都要从现有的寺、观中,选择一处位置合适且规模宏大的所在,改名为开元寺或开元观,由朝廷出钱供养,接着在下一年还规定,这些寺、观依然要按照皇家的礼节在千秋节与三元节行道设斋,不得有误,钦此。
这就是玄宗,这就是我所谓鸟枪换炮的唐代道士的幸福。
但是,这幸福还只是刚刚开始,远远还没有结束。
·02·
让我们把视野,投向开元之后的天宝时代,那才是真正的登峰造极。
玄宗从公元年到年,一共活了77岁,这位相对长寿的皇帝当然在位时间也颇长,从先天元年即公元年登基,到天宝十五载即公元年退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他漫长而不乏起伏跌宕的一生,他仿佛要誓与道教共荣辱历患难一般,让我们见识了整个中国道教史上最大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就好比玄宗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年号天宝,天宝天宝,寓言就是天上降临了宝贝。
在开元最后一年即二十九年的时候(我本书的一大“书法”即始终要把历朝历代换算成公元纪年)也就是在公元年的时候,既然已经把道教人员纳入了宗正寺的自家人管理,很自然的加码是,所有僧道,如果犯罪,地方与朝廷法庭不得擅自处理,必须由宗正寺来审理,所谓“望准道格处分,所有州县官不得擅行处罚”——你还敢说唐代的道士不幸福,当然,僧道并列也是无奈,毕竟不能做的太过火,就让僧人也连带沾点光吧,算了。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似的,就在那一两年,仿佛玄宗的用心已经上感天听似的,那一两年真是奇迹不断。
比如“天宝”这个年号,就是在第二年即公元的天宝元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书说,玄元皇帝即老子降临下土对他说,在尹喜的故居有他给的灵符,于是玄宗让人去取........
果然拿到,由于田参军的不辱使命,成功找到玄元皇帝降下的灵符,封赏自不待言。
而年号呢,好比汉武帝的祥瑞一出即改元:汉武帝在元朔六年狩猎时获得一只野兽,神兽,这兽一角五蹄,于是当年就改年号为“元狩”。
玄宗仿佛也不示弱,得了神符,灵符,是宝贝,百千万年难得的宝贝,祥瑞啊,于是他毫不客气的把当年的年号改为“天宝”。
如果你们细心一点,还可以发现从天宝三年起,原来的“年”也变成了“载”,什么天宝三载,天宝五载,天宝十一载.....
说起来这个载,是因为玄宗觉得自己劳苦功高,简直就可以媲美儒家的圣帝尧舜。
关于这个每年的年,夏朝叫岁,商朝叫祀,周朝叫年,这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年”的由来,但是尧舜时期呢,叫“载”。
而玄宗为什么要从天宝三年起,把年改为载呢,很简单,要么是追随尧舜,要么就是尧舜,这是一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后遗症,因为天宝那两年,玄宗见到的祥瑞,好比老子在唐朝早期频频下凡的降临,可真是多,其密度或频率,只有后来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可以相提并论。
那两年——比如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年,也就是天宝元年的头一年,仿佛冥冥中已经拥有预兆似的,玄宗在当年四月梦到了老君。
老君告诉他,在京城西南某处安放着的自己刻像,玄宗自然要派人去终南山访求,也自然就在终南山的山谷中发现了一尊老君的玉像,玉像也自然作为圣物运往京城,然后很自然的,安放在兴庆宫的大同殿中。
事后,玄宗还专门下了一道敕旨,把这个老君降临的故事重述一遍,目的呢,自然也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玄宗在这道《梦真容敕》中大意为:
我啊,登基以来三十年了,每天四更就早起,西装革履仪容齐整就准备为天下百姓祈福了。
这段时间啊,十多天了,我总是在礼拜老君之后,天还没有亮时,如往常静坐假寐,忽然在某一天梦见了老君的真容。
老君说啊,他老人家说他是我的远祖,说他三尺多的真像就在西南百里之外,年代久远,你可以找人去把它取回来,我也可以现现身,为你祈福江山万万年,等等,等等。
自然,老君说完就不见了——或飘然而去。
然后呢,自然是玄宗发现后来的现实与先前的梦呢,完全吻合。
自然呢,老君的真容也迅速传遍全国,昭示天下。
像这样的老君们,不好意思,那两年玄宗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仿佛要与那两年出现的同样多的祥瑞相匹配,不是这里冒出一道灵符,就是那里出现一块石头——带祥瑞的非普通石头,这一来,玄宗感浩荡天恩,无上神眷,就自然地,也必须要有作为——更大的作为。
这些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的作为中,有两件事必须要提,第一件是天宝前一年,神符所安放的京城长安的玄元皇帝庙,被赐予一个更加高大上的名号,叫“太上玄元皇帝宫”。
到了两年后,名称又有变化,长安的庙呢,改为太清宫,东都洛阳的老君庙呢,为太微宫,至于天下诸郡有老君庙的,通通改为紫极宫。
很明显,这是崇拜仪式的规格之提高,于是当年,玄宗追尊老君为“大圣祖玄元皇帝”;过了五六年即天宝九载也就是公元年,又加老君尊号,这次是“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同时,老君的直系先祖也得到追尊。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不好意思,一个大写或特大写的NO,在玄宗都快要下台的前两年,也就是天宝十三载即公元年,再过一年,范阳、河东以及平卢三镇的节度使——体重三百年的超级大胖子安禄山先生就要起兵造反了。
就是在这一年,玄宗将自己毕生对于老子的推尊,推至到高潮,因为现在老君的尊号是:
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
玄宗还不罢休,他还让百官之首的丞相担任太清宫使,凡有斋醮礼仪,一概由这位丞相担任的太清宫使主持。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担任宗教机构领导,并主持各类斋醮科仪,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玄宗好比他爷爷高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也没少创历史记录或填补历史空白。
并且,太清宫的神像也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