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字,阅读时长5分钟
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王阳明为啥那么受欢迎呢?因为按照世俗标准,他简直是个完美的人。《左传》讲过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占全了。立德:授课育人,弟子满天下;立功:多次平定叛乱,几乎没有败过;立言:提出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又一宗……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大概只有王阳明一个。弘治十三年(),王阳明二十九岁。是年六月,他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明朝刑部下设十三清吏司,负责各省诉讼事务,云南清吏司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所以王阳明异常繁忙。
七月,提牢厅重修。九月,重修完毕。提牢厅的主事是每月轮番制,由十三个清吏司的主事轮流担任。十月,恰值王阳明负责提牢厅事务。
王阳明当时身患咳嗽之疾(支气管结核),他在《提牢厅壁题名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夫予天下之至拙也,其平居无恙,一遇纷扰,且支离厌倦,不能酬酢,况兹多病之余,疲顿憔悴,又其平生至不可强之日。”
但王阳明当时丝毫没有受疾病所扰,他励精图治,制定了狱中规则,并为后世所沿用。弘治十四年八月,王阳明三十岁,受命前往直隶和淮南地区审查犯人。在和当地的地方官员仔细沟通之后,王阳明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
弘治十五年,审查完毕后,王阳明原本打算回京复命,但由于旧病复发,只好作罢。弘治十五年八月,他上奏《乞养病疏》,希望能够回家乡治疗。
他在书中写道:
切缘臣自去岁三月,忽患虚弱咳嗽之疾,剂灸交攻,入秋稍愈。
遽欲谢去药石,医师不可,以为病根既植,当复萌芽,勉强服饮,颇亦臻效。
及奉命南行,渐益平复。遂以为无复他虑,竟废医言,捐弃药饵。
冲冒风寒,恬无顾忌,内耗外侵,旧患仍作。
及事竣北上,行至扬州,转增烦热,迁延三月,尪羸日甚。心虽恋阙,势不能前。
追诵医言,则既晚矣。
先民有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臣之致此,则是不信医者逆耳之言,而畏难苦口之药之过也。
今虽悔之,其可能乎!
臣自惟田野竖儒,粗通章句;
遭遇圣明,窃禄部署。
未效答于涓埃,惧遂填于沟壑。
蝼蚁之私,期得暂离职任,投养幽闲,苟全余生,庶申初志。
伏望圣恩垂悯,乞敕吏部容臣暂归原籍就医调治。
从这道疏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审查完江北囚徒之后,一度北上,打算回京复命。但在弘治十五年五月行至扬州时,突然病情加重,继而卧床不起。迫不得已,他只好向朝廷请假,乞求回乡养病。
书中还透露出,王阳明在弘治十四年三月已经患病,也就是在前往直隶和淮南地区的五个月之前。《阳明先生行状》中记载了王阳明当时患病的原因。王阳明白天在衙署伏案起草公文,处理日常事务,晚上回家之后也不歇息,秉烛夜读“五经”和秦汉书籍,诗文日益精进。
父亲龙山公担心他积劳成疾,就命令佣人不要把灯带入阳明的书房。王阳明怕父亲担心,就等父亲就寝之后再点灯读书,通常都会读到深夜,最终因劳累过度染上呕血之疾。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王阳明在诗文雕琢方面下了大功夫。此外,王阳明旧疾复发,以致不能回京复命,可能还跟他游览九华山有关。
弘治十五年(),王阳明三十一岁。是年春天,他审查完江北囚徒之后,前往道教名山茅山游玩。在茅山,他偶遇同在茅山游玩的丹阳人士汤云谷。汤云谷当时也向往神仙之学,还向王阳明详细介绍了呼吸屈伸之术和凝神化气之道。
王阳明和汤云谷登上“三茅之巅”,在洞窟中小憩,于道观中休息,踏访陶弘景留下的遗迹,慨叹现世之秽浊,飘然有脱屣人间之志。
王阳明在《寿汤云谷序》中写道:“予时皆未之许也。”王阳明生来身体孱弱,一直对神仙的超脱境界羡慕不已,这一念头萦绕在他心头多年。后来,他终于悟得道教神仙之不足,迎来了自己思想的大转变。
汤云谷最初也是向往道教神仙的,但最终还是踏入了官场。十二年后,王阳明和汤云谷再会于丹阳。王阳明从茅山下来之后,又前往位于青阳县西南方的九华山游玩。该山也称九子山,因山峰酷似九瓣莲花,故又称九华山。
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至今还保留着诗仙李白的书斋。关于王阳明游览九华山的具体时间,不同文献的记载稍有差异。《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的时间不是弘治十五年春天,而是弘治十四年。
王阳明登上九华山后,遍访无相寺和化城寺等古刹,并下榻化城寺。九华山有五个洞窟,此外还有山岭十一座、山泉十七处、水源两处,溪川渊池等名胜众多。
王阳明夜宿古刹,白天观奇览胜,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于是作赋一首,题曰《九华山赋》。他在赋中写道:
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
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之一朝。
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
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
已矣乎!
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
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鳌。
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
呼浮丘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
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
王阳明在赋中感慨人生如梦,荣华富贵犹如木槿之花,朝荣夕逝。他慨叹自己虽有几分雄杰之质,虽然没有被俗情所迷惑,但仍是一无所获,如同这草木一样正在慢慢腐朽,真是遗憾至极。
成事者,不应介意周边小人的诽谤,要真正为民办事,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济世之业,自己至今都没能完成。
于是,王阳明不由得羡慕起道教神仙,羡慕那种超脱尘世秽浊的境界,羡慕那种志存高远的精神。
但是,王阳明在赋的结尾处写道:
“乱曰:蓬壶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王阳明因为牵挂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亲和祖母,所以不忍弃世入山,如果没有这些羁绊,他也许早就出家修行去了。或许正是这份念及“鞠育之劬劳”之心,才让他最终悟出佛教、老庄思想之不足,转而笃信儒学。
因为思慕超脱尘世的神仙之境,王阳明才会游览茅山和九华山。当他听闻有道士在九华山中修行,就萌发了前去拜访以探寻神仙养生之道的念头。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王阳明夜宿化城寺,恰巧碰见一位姓蔡的道士正在大堂中静坐。这位道士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不堪,似癫若狂。王阳明心想这定非凡人,于是毕恭毕敬地上前打招呼:“请问神仙可学否?”道士摇头回答说:“尚未,尚未。”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屏退左右侍从,将道士引入后亭,再次行礼,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是道士仍然摇头回答:“尚未,尚未。”王阳明没有作罢,继续恳求不已。最终道士对他说:“汝自谓拜揖尽礼,我看你一团官相,说甚神仙?”王阳明听后,大笑而去。蔡道士的一番话恰巧击中了王阳明的内心。王阳明又听说九华山的地藏洞中有一位老道正在修行。这位老道坐卧松毛,不食人间烟火。王阳明非常好奇,决定立刻前往拜访此人。他扶着树木爬上悬崖,一直爬到山顶,见一老道正蜷腿熟睡。王阳明坐在旁边,用手抚摸老道的脚。过了好一会儿,老道才醒来,发现有人坐在旁边,惊讶不已。他问王阳明:“如此危险,安得至此?”阳明回答:“欲与长者论道,不敢辞劳也。”老道被王阳明的热忱所打动,将佛教和道教的要义直言相告,后来又将话题转到儒学上:“周濂溪(周敦颐)、程明道(程颢),是儒者中两个好秀才。朱考亭(朱熹)是个讲师,只未到最上一乘。”王阳明非常喜欢老道的谈论,乃至天色已晚都不肯归去,但最终也只好作罢。翌日,王阳明又去拜访老道,但老道已徙居他处。有诗为证:“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这是《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一首诗,至于是否是王阳明本人所作,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王阳明当时的心境。正德十五年(),王阳明四十九岁。时隔十九年后,他再次拜访化城寺,并作诗两首,题曰《重游化城寺二首》。在第一首诗中,他回忆了自己当时游览九华山的情景:爱山日日望山晴,忽到山中眼自明。
鸟道渐非前度险,龙潭更比旧时清。
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
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
“会心人远空遗洞”,知己已远去、空留一山洞,指的就是地藏洞中的老道。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