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中国人是无可争议的最实际的民族。这一点也明显体现在宗教上。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不讲究修来世,不讲求进天堂,修道的终极目标是肉体成仙、白日飞升。不同于来世、天堂等的虚无飘渺,道教的修持有很强的实践性。

得道成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可修炼成仙之后会怎么样呢,又会飞升到哪里?不止一般人,皇帝也有这样的疑问。唐高宗李治,曾就这个问题,问过当时的高道潘师正。唐高宗问潘师正:“神仙有多少等级?”潘师正从容地回答说,“道有三清三界。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中又有数天,共有三十六天。”道门的修行,是需要逐次进行,一步一步地升级。两人对答的内容,记录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之中。

虽然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非常尊崇潘师正,屡次请他到皇宫讲法。但潘师正每次都委婉地拒绝了。这一次,皇帝带着太子,来到了潘师正修炼的嵩山,把老真人堵了个无处可避,才得以相见。这一年,潘师正已经九十五岁了。

潘师正这名老道士为何能受到皇帝如此礼遇呢?原来他大有来头。潘师正是上清派第十一代祖师,他的师傅正是大名鼎鼎的王远知。唐朝建国之时,道教中有两名道士表现最为积极,一位便是茅山宗王远知,他早早地给唐高祖李渊送上符命,预言他将获得天下;另一位是楼观道的岐晖。与王远知押宝送符命略有差别,岐晖天才绝伦地想出了一招釜底抽薪的主意,他声称李渊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嫡系子孙,并且为李渊部队提供粮草。

太上老君

隋唐时期,社会上重视高门种姓的余绪还在。李唐王朝既可以以老子的后代自居,抬高门第种姓;又可以说明君权神授,解释夺取江山的合理性。因此,待到唐朝建立以后,便确立道教为国教。茅山派和楼观道自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成为李唐王朝宗教领袖。

王远知更进一步,押宝到李唐王朝的第二代。他曾对李世民说,“你会当太平天子,请爱惜自己。”这与当时佛教的法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位佛教高僧押宝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并且煞有介事地考证出唐朝先祖出自北魏拓跋氐。可以想见,佛教在唐朝初年必然会受到朝廷的打压。王远知甚至为李世民授箓,在朝廷的支持下,茅山宗逐渐向北方发展。

扩大茅山宗在北方影响力的关键人物,正是潘师正。潘师正,河北赵县人。如所有神仙人物一样,潘师正生来便具异象。和三国英雄刘备类似,潘师正也是双手过膝,且脚底上有灵龟纹路,显示出与常人不同。邻居家的老太太擅长称骨算命,惊奇地说,“这小孩将来必成神仙之流或高贵人物。”隋朝灭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可对于潘师正来说,却是一件别离惨事。他的父亲参加了灭陈战争,不幸惨死。到了潘师正十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了。

远处江南茅山的道教茅山宗,宗主王远知趁着天下一统,抓紧机会向北方传道。其中便有一得力帮手刘爱道。机缘巧合,潘师正遇到了刘爱道。两人交谈竟日,刘爱道十分赏识天资卓越的潘师正;潘师正非常倾慕神仙风骨的刘爱道。潘师道当即要拜刘爱道为师。刘爱道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我不愿意收你为徒。但以你的天分,做我的弟子会把埋没你。你要想成道,必须拜入王远知道长门下。”

果然,王远知见到潘师正后惊喜不已,称之为“潘仙”。并说得到潘仙投入门下,是茅山宗的幸运。他连忙给潘师正授箓,竭己所能倾囊授予其三洞隐诀真文。由于国家的统一,这时南北方的道教逐步融合。这种融合,主要以茅山宗为主,纳入灵宝、三皇及召神劾鬼之类的道经,并与楼观道相结合。因此,潘师正也颇通正一法和灵宝道法等。后来潘师正道法大成,为了到北方传道,扩大茅山宗影响,王远知便派他到北方,进入嵩山修道传法。

嵩山

不久,潘师正真人的大名便传入大内皇宫。唐高宗倾慕不已,多次请潘师正入宫,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唐高宗无奈,只好派人问潘真人需要哪些物品。潘师正回复说,“茙松清泉,臣之所需,即不乏矣”。修道之人,喝风饮露,闲看青松清泉足矣。这倒是有其师祖陶弘景之风,陶真人便最喜欢听清风吹松林之声。这种高人风范,更引得唐高宗赞叹不已。直到皇帝到了嵩山,才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潘道长。

一回生,二回熟。第二年,唐高宗将九十六岁的潘师正请到了洛阳。看到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潘真人,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十分高兴,当即称他为神仙。唐高宗非常尊崇潘师正,封他为“天师”。潘师正所传道教茅山宗,经高宗提倡,名扬天下。

潘师正在嵩山修仙传道五十年,道法精湛。但他一直声称自己是无用之人,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对于修道,潘师正主张学道的同时还要修善积德。三千功满,自然名见仙格。终于,在整整一百岁的时候,潘师正功德圆满,飞升而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