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www.weidumeiye.com/m/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西晋末年,司马家族内部发生了一场持续16年的政治斗争,几大势力相互争斗,在历史上叫“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北方胡人趁机入侵,天下大乱。紧接着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南北朝时期。胡人入侵,晋朝整个国家都不得不向南逃跑,首都从洛阳迁都到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政权南迁了,皇室、士族、庶民、军人、僧人、道士,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在短时间集中涌入南方,这是中原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而这些僧人、道士南迁过来,自然要在江南的山里选择新的修行地点。一开始,江南的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生活在两晋时期一位很有名的道教人士葛洪认为,原本北方中原地区的名山修行环境比南方好。葛洪的想法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这当然有气候、环境等等现实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文化心理上的。在当时的人们心里,北方才是中国的中心,对他们来说,搬到南方相当于是搬到了边远地区,这就会让人们有一种心理上的错位。比如说,过去国家的封禅大典要在泰山举行,人们都认为人死之后鬼魂会去泰山,但是在当时移民南方的人看来,泰山已经属于“外国”了,难道国家典礼要出国举行?人死之后,鬼魂也得出国吗?由于这种心理错位,南迁之后,不光现实中的一切要重建,观念世界的一切也都要推倒重来,江南名山就因此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南迁来的道士不仅要在现实中重建修行的场所,为了吸引信众,他们还要在观念里重建一个以南方为中心的信仰世界。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我们来看看茅山这个案例。茅山在今天的镇江附近,它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也是道教的圣地之一。这是因为,当时在茅山附近的道士,把茅山抬升成了道教“洞天福地”体系里一座非常重要的名山。“洞天福地”是道教信仰里的神仙世界,我们熟悉的大部分名山都在这个体系里。茅山的地位高了,就需要有一位配得上这个地位的主事神仙。于是,道士们就把原本在北方修行的三茅君给请了过来。当然,这都发生在想象中的信仰世界里。三茅君其实是三位神仙。在道教传说里,大茅君是咸阳人,在汉元帝的时候成仙,之后渡江来到了茅山,掌管当地百姓的生死之事和修道之路。他的两个弟弟也跟他一起来了。后来,大茅君升官,离开了茅山,茅山就交给他的两个弟弟掌管。记载这个传说的作者是两个在茅山修道的道士,许谧和杨羲。他们说三茅君指引了他们自己的修道,所以他们就记录了三茅君的故事。当时有很多传说都是按照类似的模式来讲的,说明在当时的信仰世界里,“神仙搬家”是个普遍现象。像许谧、杨羲这样的道士,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跟着南迁过来的道士修行。他们宣传这种“神仙搬家”这类故事,应该有两个很现实的原因:一是北方的神仙更容易吸引江南的新移民;二是这类故事可以把自己的学道经历神化。这两点都有助他们在江南的新环境里传播自己的信仰。接下来,为了让江南的本地人接受北方来的信仰,他们还会改造旧的传说,把移民神仙和本土信仰嫁接在一起。当地人接受了“移民神仙”,就等于接受了他代表的信仰。许谧、杨羲他们在《真诰》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三茅君刚得道的时候,乘白鹤坐在山头。当地的人看到之后赶紧祈祷,还立了一座庙叫白鹤庙。人们在庙里祭祀的时候,能够看见白鹤,听到有人说话。在道教来到茅山之前,白鹤庙就是茅山周围很流行的本土民间信仰。我们前面讲的这个故事,是把三茅君跟本土的信仰杂糅起来了。这实际上是通过故事的方式让三茅君占领了白鹤庙原本的信仰领地。随着这样的故事逐渐流传,三茅君在当地老百姓心里就从一位北方来的移民神仙,成了保护一方水土的本地神。从此以后,三茅君的信仰在茅山非常兴盛,道教在茅山就站稳了脚跟。茅山曾经是皇家供养的道家道场,到今天依然是道教圣地。茅山派后来成为道教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实茅山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就像前面说的,神仙搬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说明在六朝时期,整个信仰世界都像茅山的案例一样,以南方的山川江海为基础重建了。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说,古代信仰里,东海是神仙居住的圣地。南迁以前,“东海”指的是今天的渤海和黄海这片区域;南迁以后,“东海”的概念也跟着南迁了,到了今天的东海区域。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当时人们的想象里,形成了一个以江南为中心的“洞天福地”体系。江南的新名山在仙界有了各自对应的位置,迎来了一个个从北方来的移民神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09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