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914/9445228.html

西蜀无为堂

自东晋南迁,道教中心由蜀地、北方移至吴中。在江苏句容茅山附近的丹阳、晋陵等郡县,部分信奉道家的氏族之间世代彼此通婚。

葛氏家族的葛洪创立金丹道,葛巢甫则创立灵宝派,许氏家族的许谧、许翔兄弟是上清派的创始者,陶氏家族的陶弘景则是茅山宗的祖师。

后上清派又称茅山宗,影响最著,道士多学识渊博,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为王公贵族所钦敬,并常与帝王保持着良好关系,因而自晋至北宋,上清派均兴盛不衰。

唐时遍布全国,成为道教的主流,“为天下道学之宗经唐末宋初中衰之后,在宋真宗时又复振,极盛于北宋晚期,明以后逐衰。

一、上清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古代小说的影响也至为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上清仙传受小说影响,普遍釆用小说的虚拟、想象等艺术手法;

第二,上清的修炼思想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形成降真、遇仙、考验等小说母题及洞府、神女、玉女等宗教意象;

第三,上清派常以小说化的手法演绎存思、偶景等修炼术。因本文篇幅有限,仅论述魏晋六朝小说中仙境描写的江南地理特征及其所受到的上清派道教观念的影响。

二、人们对传说中仙境的认知也随着年代不同,逐渐发生转变:

战国以前,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天上和昆仑,但对天上没有具体的描述,西方昆仑则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神山。

战国时,由于滨临大海的燕齐之地,常可看见海市蜃楼的幻境,人们以为那就是仙山,因而燕齐方士在昆仑之外,又增加了东方蓬莱、方丈、瀛洲三岛;

汉代,仙境又受到纬书的影响,形成神话、宗教为基础的神秘舆图说,出现十洲三岛的说法。东汉班固《西都赋》则将“方丈”易为“方壶”,

唐代的时候,遂形成完整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

而这些洞天福地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据笔者统计,在三十六洞天中和七十二福地中,北方分别只有5个和8个。其余主要集中在江西、浙江、湖南三省,洞天有20个,福地有37个,均超过半数。

南朝,陶弘景的《五岳真形图》,将原始的山岳地理等高线图,神秘化为抽象性的符图,使之具有了道教符箓的功能。他的《真灵位业图》将神仙分为七级,分别主持天下的仙山。陆修静则以“洞”的名称、概念校理、编辑道经,他于泰始七年()编成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所谓“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

见素子编撰的神仙传记名之为《洞仙传》。所有这些,都是上清仙山洞窟崇拜观念的反映。“仙行而俺废“”的原因就在于“遷入山”的观念已逐渐流行,仙境已由海上的仙岛。

三、仙境中洞天福地,他们的由来是由于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规模南迁,找到很多溶洞来躲避刀兵灾祸。

南方大量因海底上升所形成的石灰岩地带的溶洞相继被发现和开发,形成道教的“洞天福地”说。这种地形特征地理学上称为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

这些巨大的洞穴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场所。

首先,从理论上来讲,上清道认为山洞乃“结气所成”。

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汉魏六朝时期,战争频仍,瘟疫流行,洞窟是安全的避难场所。纬书和道书就一再强调仙境可避兵灾、水灾及瘟疫。

再次,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地下暗河和溶洞,互相沟连,如人体之经脉相通。”洞室既通达上天,且众山之间相互贯通,人从此山洞窟进入,可从彼山洞穴岀来。这样,名山洞府就是道士理想的修炼之所,“吴句曲之金陵,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

道经《守五斗真一经口诀》云:“道士志学,山林隐静,久遁岫室,远迹人间,为之者益精,而神速至也。”并由此衍生出名山洞府的仙境说,反映出末世情境中民众及宗教人追寻躲避酷政、战乱和瘟疫的乐园的愿望。

四、仙境中洞天福地,受上清名山洞府观念的影响,魏晋小说中的仙境描写带有浓郁的南方地理特征。

南方的名山被说成是收藏天书道经的地方。

《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馀外传》载大禹治水无功,翻检《黄帝中经历》,见其中云:“在于九山东南,。

魏夫人修道成仙之“衡山”非湖南之衡山,而是在绍兴。据文献记载,历史上,越王勾践、秦王嬴政及宋元明时代的朝廷都祭祀过会稽山神。据仙传,茅山派的开创者魏夫人生前并未到过句曲山甚至吴地,唐颜真卿的《魏夫人仙坛碑铭》只说她成仙后到过句曲。《真诰》中说魏夫人幼子刘瑕任职会稽时,曾将其母的法衣、经书留在绍兴。

由此可见,魏夫人开始只是与绍兴有关系,江苏句曲山因传说茅氏兄弟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它何时成功地将魏夫人“抢占”为茅山派的祖师,目前不得而知。但肯定与茅山道派影响日渐扩大有关。

湖南是喀斯特地貌较为集中的地区,故常成为小说中仙境描写的材料。如王嘉《拾遗记》中“洞庭山”写一个釆药石之人进入洞庭山中,受到玉女的热情接待,后因思念亲人回乡,发现自己离家已有三百年了。

陶渊明《搜神后记》有三篇,第一篇写武陵渔民进入桃花源,这里的百姓与世隔绝,不知有汉,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

这些小说中描写到的仙山,一般都被列入“三十六洞天”或“七十二福地”之中,而又以南方的山脉为主。

仙境就在人间,但非常隐秘,凡人不易进入。因而,凡男与仙女偶然巧遇,结为露水夫妻的小说叙事模式,也受到上清派思想的影响。

上清派的九代宗师及对上清的开创做过巨大贡献的高道,均与劉中有密切关系。至唐,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第十三代宗师李含光都曾来刿搜集上清三洞遗经。其他上清著名人物,如吴筠、李白、贺知章等,都曾访问或隐居过剡中。

由此可见,剡中是上清派仅次于句曲的圣地,据《真诰》记载,有许多修道者在这里修真,这里的民众受道教上清派的巨大影响就在所难免,而劉中也成为当时小说中遇仙故事的所在地。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喀斯特地貌影响到当时以及后来的道教小说中仙境特点的书写。

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如刘晨、阮肇、袁相、根硕都是普通百姓,因偶然机缘,得以进入仙境。在进入仙境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他们攀援藤葛,登上绝岩邃涧,经过甚狭而峻的石桥,见到瀑布,通过山穴,豁然平敞,草木皆香。这些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标志性特征,它是圣凡地带的连接点,由此入彼就具有宗教上的隐喻意义。

小说没有刻意强调凡男与仙女的性关系,而是突出仙女作为凡男修道过程中的导师角色。仙女给凡男食用的东西有仙桃、胡麻等,赠送的东西有青鸟盒。最后,凡男们在回归俗世后,由人世与仙境的巨大时差,认识到白云苍狗,世事无凭,从而弃世修道。这些描写,都是早期上清道服食成仙及新的房中观念即偶景术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发现及其时代情境的变化,从而对道教某些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理想世界——仙境的构建,影响到当时以及后来的道教小说中仙境特点的书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