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三侠

“红拂夜奔”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民国的时候,讨袁最大功勋之臣云南督军蔡锷不幸病逝。他的红颜知己小凤仙赠送的挽联正是引用了这个典故:“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红拂在李靖还未成名之时,便看出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因此主动出击,趁夜投奔李靖。小凤仙自比红拂,当时传为佳话。

惊艳的“红拂夜奔”出自传奇小说《虬髯客传》。这篇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风尘三侠”虬髯客、红拂、李靖。小说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改编者也多。金庸说,“《虬髯客传》或许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你或许想不到,这样一部情结曲折、引人入胜的小说,其作者竟然是一位道士。历来高道不少,呼风唤雨的也不乏其人,但说到最会写小说的道士,却只能是《虬髯客传》的作者--杜光庭。

鼎湖

杜光庭是晚唐五代时人,浙江缙云人。缙云是道教胜地。传说黄帝正是在缙云鼎湖峰炼丹大成,乘龙升天。黄帝的大臣们纷纷也爬上龙背,来不及的只好扯住龙须。可惜这些凡胎之人肉身太重,龙须被扯断重新跌回人间,无法飞升。这便是“攀龙附凤”的由来。后来诗人以“鼎湖”来代称皇帝,吴梅村的《圆圆曲》第一句诗即,“鼎湖当日弃人间”。上清派第七代宗师陆静修也曾在缙云传教,他的得意弟子孙游岳正是在缙云时收的。孙游岳是茅山宗师陶弘景的师父,陶弘景同样曾在缙云学道修行。在缙云这样一个道教气息浓郁的地方出生、成长,杜光庭对道教有种天然的亲近。

跟大多数人一样,爱好是一回事,生活是另外一回事。年轻的杜光庭并没有打算做一个专职道士。他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要最快地施展抱负,最直接的途径当然是参加科考。杜光庭信心满满地到长安参加考试。可是盼望一跃龙门的考生如过江之鲤,竞争太过激烈,两次科考,杜光庭都落榜了。

其实,唐朝的科考制度并不严格,走后门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想通过考试一飞冲天的士子们各自施展手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人写诗展示横溢才华,有的人弹琴展示精通音律,更有人写小说展示胸中沟壑。唐朝的传奇小说说到底是科举考试的副产品,只是这个副产品空前发达。杜光庭没有考上,他的想法和普通人一样:找关系。只是这个江南偏远之地走出来的青年,并没有过硬的后台。思来想去,只好凭自身对道家了解,心怀忐忑地拜访当时炙手可热的道士潘尊师。

潘尊师大名对杜光庭而言如雷贯耳。潘尊师是杭州人,和杜光庭算是浙江同乡。杜光庭小时便听说过很多关于潘尊师的故事传说。潘尊师家世优渥,好接待救济别人。有一个少年曾很莽撞地找到他,说要在他家避难两个月。潘尊师看少年长相不凡,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应允下来。后来的事情就让潘尊师惊掉了下巴:这个少年在后来的整整六十天的时间里,不吃不喝,如同传说中的仙人。潘尊师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地招待了这个诡异少年。两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少年在临走前对潘尊师说,“我曾学习正一九州社令符箓,九州内外吉凶事全部都能够知晓。现在就传给你。如果你还可以潜心向道,守戒修行,可以证道长生。”潘尊师深信不疑,果然道法大进,深受当时皇帝唐僖宗看重。

杜光庭像

尽管如此,潘宗师在科举一事上,似乎并没有给杜光庭帮上忙。杜光庭只能无奈地等待时机。后来,就发生了崩天裂地的黄巢起义了。皇帝唐僖宗学他的祖先唐玄宗一跑了之,逃到了四川。这倒给了杜光庭机会。唐僖宗到了四川,就发现四川这个道教发源地,这时已经道门衰落,人才凋零。因为道教是唐朝的国教,逃难中的唐僖宗仍念念不忘,想找名道光复道门。

唐僖宗请潘尊师推荐人才。杜光庭的机会终于来了!潘尊师果断地推荐了杜光庭,他对皇帝说,“整个长安城,也有不少人才。但要掌教四川道门,恐怕还都担不起这个大任。我认识一个科举落第的考生杜光庭,这个人性简气清,有肚量有见识,并且他困于风尘,早就想脱离名利场。要弘大四川道门,非杜光庭不可!”唐僖宗半信半疑,眼见为实,把杜光庭召过来一问,果然对道法的认识深刻。唐僖宗非常高兴,当时就令杜光庭做了道士,并且赐号“广成先生”,令他主持四川道门复兴工作。杜光庭没法拒绝,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吧。

杜光庭担负起了弘大道门的重任。可身在乱世,要恢复道门并非易事。当时社会上传奇小说流行甚广,上至公卿,下至走卒,都非常喜欢这类作品。这给了杜光庭灵感,为了更有效地宣传道教思想、教义,他编撰了很多小说,像《录异记》、《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等。《虬髯客传》正是《神仙感遇传》中的一篇。杜光庭文笔极好,他写的小说情节非常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饱满,因而这些小说流行甚广,对推广道教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