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茅山 >> 茅山旅游 >> 简述道教形成与发展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488012.html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最早由“祖天师”张道陵于公元2世纪创立,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还有另一种说法最早的道教,是由茅山派的“三茅真君”所创,由于茅山派最初大多隐修所以不显于世。多数人认同“张天师”最早创立了道教,并且建立了组织严密的教团。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道教可分为两大派,既“张天师”于汉末所创的“正一盟威道”,还有“重阳真人”于金代所创的“全真道”。

接下来我们就先讲一下“正一道”,“正一道”也称“天师道”祖庭位于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祖天师”张道陵是汉“留侯”张良十世孙,张道陵曾做过江州令后辞官学道。先在洛阳北邙山清修,后携弟子王长、赵升在云锦山筑坛炼丹。三年后丹成而龙虎现,此山遂改称龙虎山。东汉末年人鬼杂处,巴人信奉巫教“淫祀”之风盛行祸国害民。张道陵游历蜀地,相传“太上老君”降临鹤鸣山,授张道陵《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并赐玉印和斩邪剑,命为“天师”!次年“张天师”登青城山设坛作法大破巫兵,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盟誓,人鬼殊途不得滋扰。“天师道”创立后学道者日增,天师立二十四治,设祭酒等道官,传道度人、大施教化。张道陵登仙后其子张衡继为“天师”称“嗣天师”,张衡羽化后其子张鲁继为“天师”称“系天师”。汉末天下大乱张鲁雄踞汉中,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于建安二十一年羽化。张鲁羽化后第四代“天师”张盛,归迁龙虎山建“天师府”,自此后“天师府”就成为了历代“张天师”修炼起居之所。“正一道”以斋醮、符箓、养气炼神为主要修炼功法,兼修丹鼎之术和雷法。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净明、神霄、清微等符箓各派均属“正一,”习惯上以“天师道”为代表。“正一道”的洞天福地中,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被称为“符箓三山”。元代“天师府”被授予管理江南道教之权。三山“法坛”收归“天师府”称“万法宗坛”沿袭至今。“正一道”继承了“道家”的大部分哲学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以“正一的”戒律相对宽松。可以食肉饮酒、娶妻生子,通常情况下“正一”弟子,被称作“火居道士”。关于饮食方面的戒律有四不食,既狗、乌鳢、鸿雁、牛,这四类生灵代表忠、孝、节、义,不食是对其品行的肯定。和儒家“衍圣公”一样“天师”之位世袭罔替,非张氏宗亲不传,至今已传六十三代。

接下来再讲一讲“全真道”,“全真道”,是王重阳于金代创立,是目前道教的主流教派。“全真”以“内丹”为主要修炼功法,亦兼修符箓,主张性命双修、明心见性、苦己利人、全黄老之真。人们熟知的八仙中的,汉钟离、吕洞宾还有全真七子,是“全真道”的主要代表人物。创教祖师王重阳,咸阳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其人文武兼备、才智过人,《射雕英雄传》中的“中神通”就是以他为原型。金正隆四年六月望日,王重阳在甘河镇遇吕洞宾授以秘法、口诀。遂在终南山修炼掘地穴而居,题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王重阳东出传道先后收全真七子,创“全真道”自此名扬天下。陕西“重阳宫”是“全真道”的祖庭,比较著名的宫观还有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山东烟霞洞等。“全真道”创立后逐渐融合了太一道、真大道、金丹南宗等流派,“重阳真人”羽化后其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相继掌教。“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万里,规劝成吉思汗罢战退兵,“一言止杀”的事迹更是被广为流传。自此“全真道”得以空前发展,一度有天下道士半全真之誉。全真七子先后传道并开宗立派,“全真”遂分龙门、随山、遇仙、华山等派。到了明代皇帝大多信奉“正一道”,“全真道”开始衰落,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初。“全真龙门派”道士王常月,整理了“全真道”的科仪、戒律、著《龙门心法》。并效仿佛教开了天仙大戒,使道风大振被称为“中兴之祖”。现在中国道教协会的会长、理事,大多由“全真”道士担任。“全真道”特别是“龙门派”精持戒律,须戒荤、戒酒、束发加冠,冠巾是成为“全真”道士的标志。全真”均为出家道士提倡出世修行。主张三教圆通,以《道德经》、《心经》、《孝经》为必修经典。

相较于两派治教宗旨,“正一”教义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损天性、不逆大道。“全真”的戒律可以很好的约束门下弟子,但又好像背离了“道法自然”的初衷。特别“龙门派”在王常月道长开了天仙大戒之后,如此持戒便与佛门无二了。虽是三教平等,道教乃太乙玄门自上古传承至今,是华夏文明之根基,与西方释教略有相通,但终归不是一回事。不损天道,不违人伦,自然无为才最真切!

后学虽皈依天师府,但对“全真”所提出的思想亦不反对,特别是“内丹”学说和苦己利人的主张。两派之间虽互有攻讦、互有较量,皆因传道方式不同,万法归一,天同一道,人分南北“道”可有南北?在下初学,文中若有言语不当之处,还请诸位道友仙长海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