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隐士虽然没有官位,但却很受人崇拜,这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具有超凡学识,但又不肯被俗世所累,向往着自由居住在山野乡林。历史上的隐士也很多,比如隐居南华山的庄子,神龙不见尾却有超多优秀弟子的鬼谷子,喜欢耕田种菊的五柳先生陶渊明,还有南朝梁时的陶弘景。

隐士并不是单纯地逃避现实,相反,身为隐士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并不是谁跑到山里住就可以成为隐士,一般隐士都是看透了现实本质,自己选择不想当官入隐的。而仔细看,就会发现,大部分隐士都是道家人物,毕竟隐士是道家术语,这都是一群崇尚自然无为、选择隐居深耕学问的人。

陶弘景被称作“山中宰相”,这是位真正的博学大家,他生活在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南北朝,一生跨越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

东晋灭亡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这便是南朝,南朝仅仅存在了年,就更换了4个朝代,每个朝代又不断出现帝王更迭,可见当时的环境有多混乱动荡。

而在每个皇帝平均执政十几年的情况下,梁朝的萧衍,即梁武帝却当了近半个世纪的皇帝,他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熟悉萧衍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令人感到可惜的帝王,前期有多完美,后期就有多令人扼腕,别的不说,萧衍后期信佛到了一个痴狂的地步。

早前萧衍打拼天下的时候,就对陶弘景恩遇有加,这也是因为陶弘景名声在外,据说他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读《周易》、《春秋》等经典大作,十五岁写文章,就表现出了向往隐居的生活。简单来讲,这是个优秀的人才,以才学闻名。

陶弘景年少时就在心中埋下了隐居的种子,不过他其实也在官场打拼过,萧衍还没称帝前,陶弘景就齐国当过官,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也当过文学方面的职务,但在那个动乱的时代,陶弘景也经历了仕途不顺,心里不是很开心,后来干脆就辞职退隐了。

陶弘景归隐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很佩服他的节操,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谢绝,不过两人倒是在这一来一往的书信中,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诗文酬唱。

萧衍起兵称帝后,王朝初建,急需人才,当时陶弘景的名声已经很大了,而且他隐居之前,也曾经当过官,这样有经验有才学的人,是最好的人才选择了。于是萧衍便多次去请陶弘景出山,陶弘景则多次拒绝。

萧衍也不放弃,又是送钱、送东西的,魏晋的时候,中国的炼丹潮流达到顶峰,几乎每个文人都乐于炼丹,陶弘景也一样,闲来无事便在山上练练丹,突破一下境界,这也是道教一直追寻的成仙之术。

萧衍送礼投其所好,也送了许多朱砂、曾青、雄黄的炼丹之物,而且萧衍还坚持不懈地给陶弘景建房子,建炼丹的场所,这样的执着,一般人都会受不了了,何况萧衍还是帝王。

陶弘景虽然没有出山到朝廷上当官,但也接受了萧衍定时的请教——“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山中宰相这个称呼,就是这样来的。

其实陶弘景能这样依旧保持着隐士清高的姿态,还真和萧衍礼贤下士的良好态度有关,不然在古代,皇帝要是看不惯你这种态度,随便杀了你也不是不可以的,好比嵇康。所以当萧衍变了之后,陶弘景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早期的萧衍文武兼修、励精图治,是位完美的帝王,后期的萧衍却突然笃信佛教,疯狂地支持佛教,他甚至亲自修佛,多次跑到寺庙出家,因此也传下了多次被大臣们用钱赎回皇帝的千古奇闻。

亲自修佛并没有满足萧衍,他从各个方面倡导佛教,根据佛教典籍制定新的佛教戒规,所谓出家人不吃酒肉,就是他提出来的。他还大肆在全国各地建造寺庙,佛教一时空前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的杜牧就曾这样感慨过。

萧衍自己放弃了道教信仰,如此疯狂地信佛,导致全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崇佛的氛围,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道教主要代表人物的陶弘景,处境就十分尴尬危险了。陶弘景在道教上地位,单说他是茅山派的创始人就足够了,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茅山道士,就是道教的“茅山宗”一派。

事实上,陶弘景曾迫于压力出走远游,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来自萧衍的压力,他入得了山,却出不了世,为了保全新天师道,他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一个万乘之尊的帝王,任性起来,谁也无法阻止。陶弘景一心向道,却被迫受戒礼佛,这种心灵上的痛苦是最折磨人的,他曾借着悼念好友沈约,表述自己的痛苦:“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即使自己选择远离世俗,但仍会为世俗所牵绊,因为人本就是世俗中人,逃脱不了,当时风头无双、受人尊敬的“山中宰相”,如今也成了受人桎梏的世俗人,陶弘景隐居茅山长达四十五年之久,也无法时时随心所欲,一心修道的他最终在世俗的纠缠下去世,留下一生传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