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属于本人原创文章修订版本,请注意!
“有一种梦想叫电影,有一种电影叫香港。”这是某部纪录片在分集都要提及的话,而正是这句话使我感触颇深。或许是因为怀旧,对新的风格接受不能,每每提起香港电影总是将时间退回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那时的光影多彩而绚丽,深刻又暖心。
僵尸先生那个时代,你无法想象在这样小的一片土地上,电影行业成为经济支柱之一且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称,而支撑这一切的数据是每年超过百部电影的产量,十亿的票房(仅指本土市场)。更让人兴奋的是,电影不但数量多质量上也令人满意,而且涵盖了世界范围主流的类型以及香港所特有的“灵幻功夫片”。说到“灵幻功夫片”,不得不提的演员是林正英,而说到林正英,不得不提的则是年由他出演的电影《僵尸先生》。
林正英本片最原始的创作来源是导演刘观伟,皆因他在年幼时经常听一位以茅山道士自居的伯伯所讲的故事,虽然很害怕,却非常有吸引力。并且,电影市场上虽然已经有《鬼打鬼》、《人吓人》等作品为“灵幻功夫片”打下头阵,但以“僵尸”作为题材还是一片空白,自然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趣。敲定主意拍摄这一新颖类型的电影之后,刘观伟便邀请黄鹰、黄炳耀、司徒卓汉三位编剧撰写了剧本。
许冠英不得不承认人多力量大,而在编剧这一涉及到想象力的职业中更是凸显。三位编剧在听闻刘镇伟的创意之后,火速进行了加工,创造了经典的桥段。如“停止呼吸便不会让僵尸注意到”便是司徒卓汉的想法,也直接导致此片在台湾上映时的名字为《暂时停止呼吸》;又如片中多次提到的糯米治僵尸说法也是因为编剧听闻导演的年少的经历之后贯穿到剧本之中的。总而言之,一部拥有创造力的电影是成功的前提,而好的剧本便是最好的背书。显然,这部电影做到了。
九叔又因为刘观伟成为导演之前有非常丰富的摄影经验,所以,在画面的掌控方面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我们在观看影片是也能充分感受到镜头的切换是非常考究的,人物捕捉上也非常的有意境。(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的副摄影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刘伟强。)
元华除此之外,一部优秀的“僵尸片”在恐怖气氛的营造上一定要强,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在化妆和配乐上下文章。坦白说,电影的化妆技术以当年的水准来说并不算先进,但称得上考究,尽可能将所有细节考虑到位,如元华所扮演的僵尸在木棺打开的那一刻,面部的纹理清晰可见,王小凤所扮演的女鬼现形时的扮相让人生畏。配乐方面,《僵尸先生》达到了一个高峰,动静有序、缓急有章,与画面的配合达到了极致,也难怪在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音乐奖。而同样获得了提名的插曲《鬼新娘》虽未获奖,但时至今日仍旧广泛流传。
当然,《僵尸先生》的另一大成就便是找到了林正英来扮演“九叔”。
林正英按照剧本的设计,“九叔”虽然是年长的茅山道士,但在本质上还是一位功夫高手,要在片中展现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这就要求演员要有非常高的动作戏功底,且在形态上符合角色年龄段。而林正英此前对于片中所涉及的“抓鬼”之事知之甚少,但在过去的作品中也以配角的身份扮演过相关的角色,如《人吓人》、《人吓鬼》及《时来运转》。在这些电影中,粘上假胡子的林正英虽然比实际年龄大了不少,但在形象上却美化了许多,并且一种天然的正义之气也显露了出来。
钱小豪事实上,选择林正英是正确的,不仅仅是形象上的贴合,还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林正英不善言辞,恰恰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冷幽默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与元华共同担任武术指导的他为大家带来了华丽的功夫盛宴,而他在片中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也是做到了有板有眼。尤其是手持诸如墨斗线、桃木剑等等道具之时更是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形象。
钱小豪、许冠英其他诸如文才和秋生的扮演者许冠英和钱小豪也在片中有了极好的发挥。前者是搞笑担当,后者则为武打戏份增光添彩。不变的是,这两个角色往往成就“猪队友”,为师傅拉后腿。
王赛凤抛开主要角色,配角方面也往往能够带来惊喜,如楼南光扮演的队长,王赛凤扮演的任家千金也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收获了赞誉。
林正英在没有大牌明星加盟的情况下(当时最大牌的应该是许冠英,毕竟许氏兄弟的地位在香港是举足轻重的),本片用万的成本(最初万追加到万)在香港本土收获了万的票房,位列当年度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五位,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王小凤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来的残酷,这部耗费台前幕后人员大量心血的诚意之作却成为了无良电影人的“借鉴”目标。一时间,大量的跟风之作散布于港台的深山角落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大致原因有二:一是《僵尸先生》开创了“僵尸片”的先河且在故事性上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模板,主要剧情可供参照,电影公司稍加修改即可拍摄成片;二是虽然“僵尸片”是新题材,但并非香港电影市场的主流,大牌影星对于此类型也抱有审慎的态度,也间接压缩了制片的成本。归结为一点,电影公司如果成功可大赚,即使赔也亏不了多少。
陈友、林正英可惜的是,“借鉴”的作品往往只学到了皮毛而忽视了精髓,非但没有擦亮“僵尸片”的招牌,反而很快使它失去了光泽。包括《僵尸先生》的原创者刘观伟也迫于公司的压力不断被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拍摄类似题材的电影。如此一来,“僵尸片”数量激增,质量却一泻千里。
林正英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懂,未曾想到的是《僵尸先生》这部开创先河之作却成为了盛衰转换的相接点而变成了一曲悲歌。
一影一事,影人影事
图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