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文字原创/保和堂
最近的热播剧《小欢喜》,讲述了高考家庭的备战经历,有不少网友热议:剧中投射出的,其实是人到中年的各种辛酸。
按剧中故事,摧毁一个中年人,一次失业就够了;摧毁一个中年人,一次生病就够了;摧毁一个中年人,一次孩子的叛逆就够了……
有道是:
中年哪有小欢喜,谁的人生不委屈?
有一个人,他中年的时候,比大家都难多了: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地被贬谪,49岁丧子……
“我太难了,但我一笑而过。”他就是苏东坡,即便生活已经如此的艰辛,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不知是不是保和堂也将人到中年的缘故,近日居然和偶像东坡先生,交集多了起来。
8月24日,苏东坡先生逝世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带领嘤鸣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循着苏东坡的足迹在镇江金山、焦山和西津古渡追寻“东坡遗风”。
不为别的,东坡先生一生所到最多的城市,就是镇江。
次日,又在嘤鸣文学馆聆听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老师的讲座“千古东坡面面观”,在东坡先生的八面人生中,感悟“东坡精神”。
莫砺锋老师给保和堂带来了小欢喜:赠予著作《漫话东坡》,并题字称保和堂为“小弟”,在巨大的代沟前,东坡先生的“真趣”,反而跃然纸上。
莫砺锋老师还向我们感慨:要是能穿越到东坡身边,帮他种种地该有多好!可惜予生也晚,无缘走近东坡先生,既然“萧条异代不同时”,便只好“怅望千秋一洒泪”了。
品读完莫砺锋老师所赠《漫话东坡》,被苏东坡在镇江金山的《自题金山画像》所震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看似自嘲,实为豁达。
前半生,苏轼;后半生,东坡。黄州正是苏东坡人之中年,也是他人生升华的转折点。
余秋雨先生说,苏东坡在贬居黄州的自省、觉醒、突围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与镇定。
我不以为是。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明眼人可看出化自《庄子》。或许正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帮助苏东坡完成人生突围,成为他贬居黄州时期,灵魂和肉体的滋养液、医疗品。
东坡说:“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贬居黄州,逆袭成他“学道有涯”的高峰期!
东坡来到黄州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已经没有正常的俸禄可领了,一家人即使精打细算,也只能过上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
黄州贬谪期间,东坡曾用蔬菜做出过一道“有自然之甘”的“东坡羹”。
这道菜,在东坡写的《东坡羹颂》里,被吹嘘得神乎其神。但仔细一看,不过是白菜、萝卜、蔓菁、荠菜或菜瓜、茄子,其方法也不过是用生油涂抹锅边及碗底,再把揉洗掉汁水的蔬菜放进沸汤熬煮,上面则用瓷碗倒扣盖住,再把饭甑架在上方一起蒸熟。
旁人看来是穷极无聊之际的苟且之计,不过是聊胜于无的普通菜羹。但东坡却乐之,喜之。
元丰七年夏,他突围黄州,“稍从内迁”,被特授汝州团练副使而又“再生”,也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苏东坡突围”。
既然无法穿越至东坡身边,就只能到现实中去找寻一点东坡遗风,道家真味。
听朋友说,茅山脚下,田地沃饶,雨水温润,食材取于自然,鲜纯清美。茅山有一座九霄万福宫,其道家素斋宴食素、清净、淡泊,可许人间本真滋味。听得人不禁神往,恨不得立即过去一尝。
到了道宫,发现人有仙风道骨,其实菜也有道骨仙风。
茅山道膳,相生相应、不拘一格、生机无限。人们在品尝朴素菜品的同时,其实也在品悟人生,保和堂虽然没有品尝到东坡羹,但内心确实安静许多。
此时道宫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保和堂又想起了元丰五年东坡在黄州,和几个朋友一起到沙湖相田的情景。
彼时天气阴晴不定,东坡出门时让家僮带了雨具,但上路后风和日丽,毫无雨意。家僮就先行一步,东坡与友人就落在了后面。
不料天气突转,风雨骤至。大家都被淋得狼狈不堪,而只有东坡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徐步前行。
田最后没有买成,却催生了一首《定风波》。
也许,别人看来的狼狈,却成为东坡的逆袭。不妨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学一点东坡先生的境界。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