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了宋代,这大概属于惠山石泉最辉煌的时期了,一是整个天下第二泉初步形成现今看到的规模,二是更多的推手加入其中。而其最大的推手,要数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苏东坡十分喜爱惠山泉,宋神宗熙宁七年()八月,苏东坡从杭州赴镇江救灾,路经无锡惠山,第一次品尝到了惠山泉,于是便写下了《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诗作。其中一句堪称赞颂惠山泉的经典之作: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苏东坡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跟无锡相关的有11首。他在离开无锡之后,还曾致信给当时的无锡县令焦千之,希望能送一壶二泉水给他。信用诗句写作的,表面上是向焦千之赠诗,实际上是有交换条件的。这封信的标题就是《寄伯强知县求惠山泉》,伯强,为焦千之的号,他跟苏东坡同岁,交情甚厚。信的最后一句是: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是不是有点可怜巴巴的样子,只要一壶二泉水就能交换大文豪的诗作,换我也干啊。

曾为苏东坡师长的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也把二泉水奉为珍品。他曾花了18年的时间,撰写下《集古录》十卷,书写完后,欧阳修请他的好友,大书法家、茶艺大学者蔡襄帮忙写一篇序文。为了酬谢蔡襄,他精心准备了4件礼品,一为鼠须栗毛笔,一为铜渌笔格,一为大小龙团茶,最后一件就是一斛惠山泉水。蔡襄,福建仙游人,也是北宋名臣。苏东坡那首赞美天下第二泉的诗中所指的“小龙团”,据说是当年蔡襄主持制作而成的,“小龙团”也是北宋时期的御用“贡茶”。

北宋时,京城一些显贵和名士也常常不惜千里之遥,以舟车载运惠山泉水至开封,供自己享用。因为长途跋涉,遇上天气炎热的时候,运送到京城里的二泉水,水味易变质。后来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折洗惠山泉”的方法。据宋代人周辉所写的笔记《清波杂志》的第四卷记载:惠山泉水运到京城汴州后,先要用细沙将水过滤一下,去掉其尘污杂味等,这样的二泉水便像新汲上来的一样。《清波杂志》主要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其中还有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同时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可信度高。

北宋的第8位皇帝宋徽宗,是历代皇帝中的高品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最“不务正业”的皇帝。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宋徽宗在位时,极爱点茶,据说他常常屈尊纡贵,亲自为手下的大臣们点茶,这皇帝当的也太贴心了。在宋徽宗地推动下,惠山二泉水首次成为了皇室“贡品”,按规定必须“月进百樽”。宋徽宗更是对手下的大臣们说:茶之水“以清轻甘洁为美”,“以中泠、惠山为上”。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和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均给宋徽宗收入囊下了。

宋朝还有一位皇帝也极度喜爱二泉,那便是宋朝的第10位皇帝宋高宗赵构。靖康二年(公元年)起,赵构因被金兵追杀,一路败退,从北方的淮河到长江,再到江南的杭州。路过无锡惠山时,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顿时忘了山河破碎坚决要到惠山的二泉喝上一口。宋高宗之前,原本二泉水井的上方,没有遮盖物,纯露天性质的。当时的地方官僚为给宋高宗接驾,特意在二泉水井的上方架起了一座“二泉亭”,还顾名思义叫作“护泉亭”。

二泉下面的“下泉池”,也是在那个时代新开挖出来的。原本二泉仅有上中两口水井,因为增加了一个水井,便排名为“下泉”。其实说它是泉井,还不如说是一个长方形池塘,其面积也有五十平米左右,池里还能放养鱼。下泉池本身并不冒出泉水来,它的水源来自于上泉或中泉溢出来的部分。这也跟今天人们去惠山古镇见到的“天下第二泉”景观相差不多了。只不过下泉池石壁上那只突出来的、终日流淌泉水的“龙头”(螭首),是到了明代弘治十四年(公元年),由无锡人杨理雕刻上去的,杨理,也是惠山古镇碧山吟社“十老”之一。

现在的“二泉亭”里的照壁上,有一块不大的黑底白字的石碑,上书“天下第二泉”五字。石碑高0.47米,长度为1.70米,它是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所题写。赵在题字之余,还顺便题诗一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思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因为具体写作的确切年代不详,有关赵孟游览惠山二泉的记录也几乎没有。

在中泉与下泉北面的墙壁上,还有一幅巨大的“天下第二泉”五字的石碑,石碑上的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几乎所有关于天下第二泉的宣传资料上,均是用的这幅大石碑刻字。许多人以为这五字也是赵孟的原作,其实大错特错,这五个大字是清代人王澍所写。王澍,清代书法大家,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公元年)进士,曾官至吏部员外郎的职位,他自誉为“二泉寓居”。

雍正六年(公元年),王澍写下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题写的理由在他的“题记”里有表述:赵文敏旧有此额,字不盈尺,木朽剥蚀久已。此处的“赵文敏”,便是赵孟。只是王澍认为赵孟题写的“天下第二泉”字太小,且已经有所损坏,所以我也就不客气了,写大一点的,超过前辈赵孟。正因为王澍的题词,后人把它与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统称为“二泉三绝”。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作为唐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去天下第二泉,不要被人随便忽悠,那二泉亭子里的小字是赵孟的墨宝,墙壁上斗大字,出自于清代人王澍,后者为二泉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前辈。

元代时天下第二泉,似乎有点低调。不过因为到惠山泉品茗和汲水的普通人更多了,当地官员为了限流,便在惠山泉的外围设卡收税。想喝二泉水吗?对不起你得付一枚“至元通宝”,天下第二泉大概也算得上国内最早设立的“收费景点”,只不过有个好听的外号“二泉税”。日历翻转到了明代,天下第二泉似乎进入了更平民化的时期。因为前来二泉求水的人多,而靠每天自然渗出的水源已远远供不应求了,于是有人想出了“土法”——自制惠山泉水,用普通的河水、湖水来代替真正的惠山泉水。

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年)进士,浙江湖州人朱国祯,在他的32卷《涌幢小品》一书中,这样记述了“土法”制二泉水:先把一般的水煮开,放到大缸内,然后把水缸放置在庭院里晒不到太阳的背阴地方,待到月色皎洁的晚上,打开缸盖,以便承受夜间露水的滋润。经过如此三个夜晚的循环,“土法”二泉水就制成了,下一步就是把制成的“二泉水”装入瓷坛中,然后上市销售。据说用这种水烹茶,与惠山泉无异。朱国祯的出生年月不详,明朝天启三年时,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后以病求归,躲在自家一座六角形的木亭里,专心致志地写完了32卷本的《涌幢小品》。该书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明朝的典章制度、政治、经济、人物、释道、少数民族、文物、古迹、诗文等等,是后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代时的惠山天下第二泉,发生过两大影响后代的事,其一是制作成了烹茶的“竹炉”,其二是文征明一幅价值连城的《惠山茶会图》。先来说说“竹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当时的惠山寺主持“普真大师”,专门委托浙江湖州的工匠,精心制作了一只用来煮茶的竹茶炉。这只竹炉,后人没用见过,因为到了清代就失传了。而在明代时,却有人用画笔和文字的形式,把竹炉煮茶记录了下来。

明代无锡人王绂,擅长诗画,据说他早年曾隐居在无锡的惠山,每每喝酒到兴奋点时,就提笔在寺院的照壁上挥毫泼墨,留下墨宝。而当有人慕名而来求画时,即便付之重金,他都一概拒绝,也算是江湖上一名真心情的人。当年普真大师把竹炉制作成功后,特意邀请了王绂和一众文人前来惠山寺喝茶。据说王绂当时正患眼疾,眼光有点走神,在喝了用竹炉烹制的二泉茶水之后,立马到了兴奋点,当场为普真大师的竹炉画了一幅画,并题诗在画作上:寒斋夜不眠,沦茗坐炉边;伙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云,竹牖出青烟;一啜凤生腑,俄警骨已仙!从诗文中可以看出,普真大师请王绂喝茶的时间,应该是秋冬季时,正好将从山上新摘的板栗,投入竹炉里煨烤。

当年的那只竹炉,据说高不满尺,上圆下方,形状如同道家的乾坤壶,以谓天圆地方之说。竹炉制成后,汲二泉水,煮宜兴的阳羡茶,成了喝茶人的最高境界。让后人想不明白的是,用竹子编成的茶炉,一旦生火煮茶时,那竹子不是会第一时间就被烧了吗?其实竹编的炉子,只是个外壳,里面需要填上耐火土,土里的炉芯据说是用铜栅做的,煮茶前投入干枯的松树,或者木炭,再架上个茶壶煮二泉水泡茶。竹编的外壳,不烫手,可以随时拎起来游走,这样想去哪里喝茶,就能把炉子提到那里。非常可惜的是,清代之后,普真大师的竹炉便完全失传了。

也就在王绂生活的那个年代,一些文人墨客还结集出版了《竹炉图卷》四卷,全是当时的一些名流,为惠山竹炉的绘画和题咏,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明万历二十三年(年),无锡人邹迪光,买下了包括天下第二泉在内的惠山寺旁的大片山林,修建“愚公谷”,它也成为无锡最早的私人园林,比现在著名的寄畅园还早了四十余年。邹迪光,明万历二年进士,外号“愚公”,曾官至湖广提学副使,职位不算高,万历十七年被朝廷罢官后,回到家乡无锡,一怒之下,购置山田,整出个“愚公谷”出来。他还把天下第二泉北面的原惠山寺弥陀殿,改造成一处专门用来喝茶的场所,并命名为“竹炉山房”。自此,无锡便有了历史上第一个“茶室”。

明朝时二泉所发生的第二件大事,是一幅文征明绘制的《惠山茶会图》,作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年)。这一年文征明49岁,正是其绘画水平高峰的年龄。文征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更有人把文征明的影响力,比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其精通山水,这一点可以在《惠山茶会图》中品味得到。

这一年的清明节,文征明应好友的邀请,从他的家乡苏州出发,前往句容茅山祈福,因为好友来自各地,众人相约到无锡的惠山天下第二泉处集合。一来从惠山到句容茅山很方便,二来众人是要来品尝一下二泉水,“以煮茶法欲定水品”。自陆羽品定天下第二泉之后,二泉的名声在外,但文征明一行人却始终没有亲眼目睹过,这次就是个机会了。据说文征明一行出发时,天降大雨,等到了惠山二泉时,天空瞬间放晴。于是一行八人围着二泉井栏,席地而坐,煮茶品茗。用文征明的原话:“百里裹茶来,解维忘未得,吸取小瓶回。”临走还不忘装一瓶二泉水回去。

事后,文征明将众人饮茶的场景创作了《惠山茶会图》,从图画上看,当年的天下第二泉装饰及其简单,二泉八角井栏上方,就一个茅草亭,四根立柱撑起。画卷中苍松翠柏挺拔,惠山的巨石起伏,竹林间有曲径通幽处。加上画卷中的人物形态各异,既活灵活现,又浑然天成,把明代时的天下第二泉,描绘的如此清秀,确实让人赞叹不已。这幅纵21.9厘米、横67厘米的设色画作,现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天下第二泉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排名列第二,尽管第一泉和第三泉有好多处,但惠山泉的老二位置似乎从未有人争夺过。倒是明代有位镇江知府,尽管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就在他的辖区之内,但他还是认为第一的桂冠应该让给惠山泉。明朝嘉靖年间的文学家王世贞,曾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他的一首称赞二泉的诗也很有意思:“一勺清泠下九咽,分明仙掌露珠圆;空劳陆羽轻题品,天下谁当第一泉?”按王世贞的意思,喝了二泉水,天下有哪一处泉水敢号称“第一”。

(未完待续)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