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超

“江抗”全称是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之一,也是东进的主力。这支部队本是自发性的地方抗日武装,年12月2日,日军攻占了江阴,江阴沦陷后,民间自发组织了一些地方武装抗击日军。这支队伍人数不少,但队伍散乱,群龙无首,不能形成抗日的合力。

年5月,在中共中央“五四指示”明确指出,日军在攻占南京后,军力大为减弱,抗日战场势必会进入持久战阶段。此阶段,要组织好敌后抗日力量,以此来牵制日军,特别是在长江沿线。在此之前,江阴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抗日地方武装力量已经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年6月,上海中共地下组织派何克希、吕平、刘史明到江阴西石桥的梅光迪部做工作,想把这些地方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形成抗日的合力,梅光迪部是这些抗日武装实力较强的一支。中共派人到梅部做工作,卓有成效,很快组成了以何克希为书记的中共澄锡虞工作委员会,在此地区恢复和重建了中共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周恩来同志和叶挺军长(右)、项英副军长(左)合影

年2月,周恩来视察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与叶挺、项英等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抗日方针。此前,皖南新四军军部就已经开始实施挺进江南的计划,年的4月28日,皖南军部从一、二、三支队中挑出精干力量组成先遣队,派粟裕和钟期光率先遣队挺进江南考察江南情况,为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江南敌后做准备。同年5月初,陈毅奉中央指示到茅山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江南,于年6月12日到达溧阳竹箦桥官墩村。

当晚,在官墩的谢家祠堂召开了新四军历史上著名的“竹箦桥会议”,也称“官墩会议”。一团二营随一支队司令部布防在竹箦桥一带。

此时,上海中共地下组织知道新四军已到达江南,指示何克希尽快想办法联系到江南的新四军。何希克便带着两个警卫员悄悄来到茅山地区,见到了陈毅,他向陈毅汇报了在江阴争取改造梅光迪、朱松寿等抗日武装的情况,正愁军力不足的陈毅听后大喜,兴奋地对何克希说:“搞得好嘛,你把队伍带过来,我帮你整编。”随即,何克希遵照陈毅的指示,立即返回江阴。经过动员,他把江阴的地方武装带到了茅山地区进行整训,这支队伍就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的前身。

整编完成后,何克希来找陈毅,想要一个新四军的番号,陈毅沉吟半晌,认为不可。为何?因为当时国共合作,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是国共合作的部队,其军饷、武器和活动范围都受国民党限制。眼前这支刚改造完的地方武装若用新四军番号,那么一切活动就会受到国民党限制,陈毅有意让这支部队成为一支完全由中共领导的、自由灵活的武装力量,实施中共中央提出的“向东作战”的东进计划。

经过再三考虑,陈毅授予刚整训完的这支部队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番号,下设3个连,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吕平为政治部主任,张志强为民运科长。随后,陈毅在茅山接见了”江抗”的主要领导梅光迪、朱松寿、吕平、张志强等人,并请他们吃饭。由此,抗战历史上著名的“江抗”在茅山地区正式成立。

“江抗”是在茅山地区正式成立,但是,“江抗”成立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史书却没有说明。最近,作者和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第六分会会长林陵、溧阳市党史办的同志经过史料探讨,并走访当地百岁村民,初步认定“江抗”成立是在溧阳瓦屋山下的官墩村。因为官墩当时属于茅山抗日根据地的范围。

茅山抗日根据地一般是指茅山山脉所在的句容、丹徒、丹阳、金坛及其相邻的溧水、溧阳、江宁、宜兴、高淳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溧阳瓦屋山一带草木茂盛,有山有水,便于军队驻扎、隐蔽和给养供给。陈毅率部到达竹箦桥之后,作短暂停留,召开了营级以上的干部会议,作了军事部署,之后主力部队继续向北面的茅山挺进,想找到更适合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当时,人们认为大名鼎鼎的茅山地区肯定比竹箦的瓦屋山一带更适合建立根据地,因此,开完会的第3天,部队就继续北进,到达茅山,但实地察看后陈毅大失所望。陈毅说当时的茅山简直就是“童山”。童山就是荒山,当时茅山上树木不高不密,草不茂盛,更主要的是没有肥沃的田地来供应军队的粮食,部队继续前进来到宝堰地区,这里情况更不妙。因为宝堰在溧武路以北,更靠近日军南京重地,新四军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后来发生的日军多人围攻新四军一支队的华山战斗,就说明这一点。

所以,无奈之下,新四军又回头,来到竹箦瓦屋山一带,向当时的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借了竹箦桥、瓦屋山附近一带作为休整之用,新四军以此为中心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瓦屋山下官墩一带是新四军频繁活动之地,因为这里群众基础较好,官墩的谢家大力支持新四军,谢家不仅把谢家祠堂给新四军作开会办公之用,而且谢家人如当地保长谢金龙和甲长谢金富兄弟俩利用自身的身份极力帮助新四军筹军粮,当时的乡长陈荣庆还用家兵来保护陈毅。此外,官墩北依瓦屋山,临近回峰山、磨盘山,靠近溧武路,此地便于驻军和隐蔽。年,粟裕为将竹箦地区建为新四军的指挥部,曾经三次前往竹箦地区实地考察,并决定于年11月在水西先建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以待新四军军部到来后再将建有一定规模的驻地交给军部使用,这些都说明了竹箦瓦屋山一带对于新四军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据有的老同志回忆,当时陈毅让何克希把作为“江抗”前身的地方武装拉过来到茅山地区整训,整训的地点就在瓦屋山下的竹箦官墩一带。整訓完毕,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也就是在这里,由叶飞的老六团组建了“江抗”第二路,叶飞率“江抗”第二路从这里出发东进,与前期出发的“江抗”第三路在武进的戴溪桥会合,共同东进,江抗东进正式开始。所以,官墩对“江抗”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这与官墩本身的特点有关。官墩是东晋大家谢家的隐居之地,是谢安的族人生活之地,因而,官墩的谢家财力雄厚。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适合新四军活动,谢家祠堂就像一座城,三面临水,一面是土城墙,加上谢家人的大力支持,使官墩谢家祠堂成为抗日的城堡。正因为官墩的地理优势,这里自然成了军队整训的重要地方。年,丹阳独立支队成立,这支部队由支队长王骏声和副支队长兼政委林胜国率领,也来到竹箦官墩一带进行整训,这些都说明官墩地区的重要性。这一带处于溧武路以南,面对日军,背靠国民党军,因为当时国共还保持合作关系,因而相较溧武路以北,这一带对新四军更安全。

我们分析,瓦屋山官墩一带这个活动中心没有被史书记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密。因为当时,新四军在江南的军事实力较弱,再加上初到江南,各项活动受限,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新四军处处小心谨慎。包括“江抗”来茅山地区整训及成立,都是秘密进行的。后来为了增加“江抗”军事力量,陈毅决定让叶飞的老六团组建“江抗”第二路加入东路军,这都是隐秘的。当时,陈毅为了让“江抗”摆脱国民党的限制,他让叶飞的老六团也用“江抗”的番号,六团团部改为“江抗”二路指挥部,对外叫做“江抗”第二路,团部的负责人也全都改名换姓,团长叶飞改为叶琛,副团长吴焜改为吴克刚,刘松清改为刘飞,乔信明改为汪明等。如此看来,当时,在国民党的严密控制之下,在日军的极力打击之下,“江抗”能顺利东进,并取得辉煌战果,这也得益于瓦屋山官墩一带新四军出色的保密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证明当年“江抗”的前身部队在官墩一带整训,而后在这里正式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不久,叶飞率老六团组成的“江抗”第二路与“江抗”第三路组成东路军东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五四指示”提出的东进计划,官墩成为“江抗”东进的出发地。、

(本文源自《铁军》杂志年12期)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铁军》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留言、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