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顺帝时期(公元年),张道陵(祖天师)在四川鹤鸣山得”正一盟威之道”,受太上命封“天师”位,“天师道”因此而立(也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张鲁(张道陵之孙)天师道北迁,至两晋时期,在中原、东南地区得到广泛发展,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而道教在以后历朝历代的发展、改革过程中,其神仙体系、符箓科教、斋戒仪轨、道派理论等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将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纳入道教经典,并被奉为丹经之祖;东晋时期葛洪著《抱朴子》,标志着金丹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确立;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南朝陆修静建立健全道官祭酒依功授箓和按级晋升制度、始创服饰规范、进一步完善斋醮仪范,基本完成了道教的科仪;南朝陶弘景著《真灵位业图》、建立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唐代成玄英、李荣,将道教主要道派斋醮科仪加以统一并规范化,纂修《开元道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大力倡导内丹之说,著书行世,使内丹学说建立了完整而独立的体系,后世全真教即尊钟吕为祖师;北宋陈抟(希夷先生)著《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等,对后来南北二宗产生深刻影响;张择端著《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齐名,为内丹术正宗,张择端也是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金代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创立道教全真派;到了明代,第50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成为道教史上最完备的经籍总集......。
因为张道陵后裔代代被敕封为“天师”,是事实上的道教各符箓派的共主,其所领的龙虎宗的发展更是规模空前。到了元朝成宗时期(公元年),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这标志着道教正一道的形成。其后道教一般以正一、全真两派分称。正一道统领联合了诸多教派,主要有:天师龙虎宗、茅山上清宗、阁皂灵宝宗以及神霄派、净明派、清微派、东华派等。正一道主要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派道士,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可以结婚、食荤、亦无十分严格的清规戒律。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全真派。其创始人是金代道士王重阳(-).从道教的形成,经过两晋南北朝直至唐宋近一千年的时间里,道教已流衍成诸多道派。所谓“派愈分而迷愈远”,因此王重阳以“三教同源”的理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揉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规定以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般若心经》以及儒家的《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经典;以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先修性后修命,身在凡尘而心入圣境。规定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不娶妻生子,持斋茹素,遵守严格的清规戒律。王重阳有七位弟子,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全真七子”(或“北七真”)。之后其所有弟子也各立宗派、布教传道。其中,“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所创的“全真龙门派”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对道教的影响最为深远。
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曾赴饶州龙门山(今陕西宝鸡市)隐居潜修六年。全真龙门派,教义总体来说,基本继承了王重阳的思想,提倡三教平等,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龙门派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大部分仿效佛教,其制度之完整和实行之严格,在道教诸派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龙门派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符箓、丹药、斋醮科仪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龙门派修持以丹功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见道,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
龙门派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清朝初期,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大律师昆阳子王常月祖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进一步完善了全真道的出家戒律制度以及丛林官学制度,龙门派在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史称“龙门中兴”。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