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局部查看晋代书法者所能选择的字体变化的范围,我们可以先想一下需要如何看待羊欣的神秘书迹。王献之中秋帖他与许氏父子在受诰后以正式字体抄写的手稿可能在外观上与《黄庭经》很接近。姨母帖这是书写宗教经文时一定要使用的字体,茅山派的经稿也没有理由例外。而另一方面,羊欣草写的书迹可能看上去已经接近《十二月帖》的书法了。那贯穿于几个字间不间断的笔迹流动、那迅捷激越、无暇笔画精密调整的笔的运动也一定是羊欣夜间草略之书特有特征。东晋王羲之黄庭经有关羊欣的书法与《黄庭经》《十二月帖》有紧密关联的推测可以从对这两件作品流传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如前所述,《黄庭经》有两个版本,旧的《外景经》与略晚的《内景经》。晋王献之《地黄汤帖》25.73cm×24.0cm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相应地,也有两种书法传统,但后来的书写者却没有明确地将它们区别开。王羲之在公元三五六年所书写的版本是《外景经》,因此被认为源于它的拓片所显示的都应该是《外景经》版本。而源于最先启诰于羊欣的《内景经》的诸版本,虽然也经常被认为是王羲之的作品,确切地说,却不应该归名于王羲之。王羲之、王献之《十七帖》这两种《黄庭经》版本的流传都很复杂。虽然,陶弘景已经对它们为王羲之手迹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为唐代皇家收藏所作的权威的王羲之作品目录还是保留了《黄庭经》,在这里,它被列为仅次于《乐毅论》的王羲之第二优秀的楷书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七一七年唐皇宫收藏情况的徐浩(七○三—七八三)甚至将其列为王羲之最好的作品,因为在这个时候《乐毅论》已经从皇家收藏中移走了。王羲之二谢帖现代学者已无法考证唐皇家收藏的《黄庭经》是否是王羲之书写的原本,这件收藏毁于八世纪中期的安禄山叛乱。可这件作品却通过临摹和碑拓流传了下来,其中很多件一直保留到今天。王献之《十二月帖》它们形成了在风格的相似性上大于不同版本的《乐毅论》的一组作品。《黄庭经》的拓本就属于所谓的水痕类型的仿本,它显示作品第十、十一行已经有八个字破损。而这一拓本也被认为是外景经最好的版本。《丧乱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