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最不讨喜的两个道士,一个是全真派的尹志平,另一个则是武当派的宋青书。这俩人的特点都对女色恋恋不忘,一个和小龙女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一个和周芷若结了婚。翻开道教历史,会发现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其实是金庸搞错了。

东汉末创立的道教,其主要经典《太平经》,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兴国广嗣之学”。既然要广有子嗣,显而易见,那时的道教是鼓励结婚生育的。甚至房中术这门绝技,与符箓、炼丹等一样,是道士的独门绝学。祖天师张道陵便写过关于房中术的专著《黄书》,而他创建的天师道(又叫正一道),更是以张道陵嫡系子孙为天师,代代相传。祖天师张道陵传给儿子嗣师张衡,嗣师张衡传给儿子系师张鲁。张鲁的儿子张盛看到晋朝衰弱,五胡将入主中原,于是从都城洛阳迁徙到江西龙虎山。天师之位依旧代代相传,这一传便传了近两千年。新中国成立前,第63代天师张恩溥随国民党退到了台湾。

黄庭经

到了东晋时期,道教有了长足发展。信奉道教的人可以结婚,信仰也代代相传。当时著名大家族瑯邪王氏便是天师道世家。书圣王羲之曾书写道经《黄庭经》,他的儿子们也信道。与父亲并称“二王”的王献之,先娶了自己的表姐;在皇帝的逼迫下离了婚,娶了东晋公主。后来王献之病重,按天师道信仰,信徒需在临终前悔过。王献之用微弱的声音说,“别的都没有,只记得和前妻离婚这事。”这种家族世代信仰,客观上利于道教的传播。

从天师道发展而来的上清派,即后来的茅山宗,是隋唐时期最大的道教宗派。其创始祖师魏华存是一位女仙。魏华存的父亲魏舒是晋朝的宰相,但她对俗世荣华看得很淡,从小好老庄神仙之学。不过不为父母所理解,还是改不了被迫嫁人的命运。看来被催婚在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魏夫人嫁人之后,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因此,茅山宗是不禁嫁娶的。至于茅山宗师陶弘景终身未娶,只是因为父亲为小妾所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才使然。那时大部分的道士都是结婚生子的。

陶弘景

隋唐到北宋,道教最大的宗派是茅山上清派。到了南宋,其地位已不及龙虎天师派了。天师道从北宋末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起,吸收内丹术,改进传统符箓道法,形成“正一雷法”,从而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南宋时,天师道成为官方指定的道教各派首领,被视为“道教正宗”。一个天师世家,能连绵不绝的传承两千年,一方面固是因为祖天师张道陵创教大功,福泽后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天师道自身的改革,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改革又势在必行。初唐的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形成于两宋的理学,是新的儒教。这两者吸收了道门的某些思想,又反过来对道教形成挤压。道教在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了重大改革。道教全真派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横空出世,拜金庸小说所赐,我们都知道全真派的创教祖师是大名鼎鼎的王重阳。

不知道王重阳是否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也不知道他的武功是否天下第一,但重阳祖师的文章诗词是写得不错的,又参加过武举,看来的确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人天然会受到儒学影响,到现在仍是如此。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王重阳显然受到儒家影响,他提倡三教平等,曾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甚至,全真教的经典以《道德经》为主,《孝经》和《心经》为辅,完全反映了三教一家的理念。

全真道

受儒、释影响,与以前的道派相比,全真道具有明显的特色。例如,反对追求肉体飞升,也反对黄白之术,甚至也不崇尚符箓。这与别的道教派别简直是大相径庭。在修仙的问题上,提出“了达性命”的主张,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只是追求人的阳神长存,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全真派还有一条重要规定,那就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修道,不得有妻室。

元朝以后,道教各派合流。天下道教,要么归于正一道,要么归于全真道。正一道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全真道则不可以。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尹志平,真实历史中是全真派的第六位掌教,自然不可能对小龙女浮想联翩。再说尹志平去世时已经八十三岁,是一位被武侠小说坑坏了的道门真人。全真掌教尹真人可真是冤得很!而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正是属于全真道,也是不可以娶妻生子的。武当七侠之首的宋远桥,压根不可能娶妻,更不可能有个恶名昭著的儿子宋青书。小说可以随意想像,但金庸小说中对这两位人物的处理,显然是没弄清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区别,也可以算是两部精彩的武侠小说中的“硬伤”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