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个神童这样走出一条逆天之路:两三岁就异于常人;四五岁就喜欢读书,家里穷,就用芦荻为笔,在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佶屈聱牙的《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等等,书单太长,难以一一开列;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有所悟道;十四五岁,出落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神仪明秀,朗眉疏目”;十五岁作《寻山志》,轰动一时;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不止文采风流,人也风姿俊秀,这就是所谓上天眷顾吧。

他就是陶弘景(公元—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尤为难得的是,他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也就是说,有一件事是自己不知不懂的,都以之为耻,以此态度求学,何所不成?

他的诗,隔着厚厚的历史烟尘,依然有名作传世。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在寻常人看来无限寂寥的山中,白云缭绕来去,却只能自我怡悦,不足道于他人。把山中的旨趣,以简约的文字做了描述和留白。

由此想起李白的那首山中问答,似乎从中也能看出陶弘景的影子。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隐居山林的乐趣,也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懂。

那一年,猝然闯入绵延的群山,美好的名字,葳蕤的草木,路边的兰花,山顶的青松,远方的海面,浩渺无尽,让这人生都变得豁然开朗。生活不止眼前,还有那么远的山,望不到边际的海,冲得开长夜的大风……

就如陶弘景,他没有局限于道教或者诗词,而是拓展所有的可能,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名,以7个等级排列。

痴迷于神仙之术的陶弘景,有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当时的梁武帝,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和约法师临友人诗

南北朝陶弘景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馀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流连山水、悟道林泉的陶弘景,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重情重义,意蕴深远。

这泪,是委屈,是惘然?在当时尊崇佛教的社会氛围里,道教自然退居其次,甚至有道教领袖遇害的事情发生。迫于形势,陶弘景佛道双修,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生存的无奈之。被迫受戒后,他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的痛苦心境。

人生识字忧患始。就如博学多才的陶弘景,也在人生的忧患中,打开了众多参悟人生的窗口。

寒夜怨

南北朝陶弘景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月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这曲寒夜里的闺怨谣,非素心人,几人可会其中深意?怨遥夜,起相思,徘徊月下,不胜凄楚……知识渊博的陶弘景,虽然未能修成神仙,却也无病无灾活了80岁,在平均年龄不过30来岁的当时社会,也算是神仙中人了吧?

感谢点赞欢迎转发敬请评论

千元千字诚征国学经典美文

联系方式: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