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正英”“茅山术”“毛小方”“九叔”这几个名字,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茅山道人和香港80、90年代所流行的“僵尸电影”。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茅山派”吗?“茅山道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起“茅山道”我们不得不提起的就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而要追溯道教的起源,不得不令人惊奇的是:这“玄而又玄”的道教起源,我们日常早已接触过,它居然就记录在我们最熟悉的才子书《三国演义》中。

先说说,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正式形成的时间,实际上晚于佛教,但其理论渊源却出现得很早,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宗教和巫术。

2.春秋时期所产生的“方术”(秦始皇为求长生,令其寻方炼药)。

3.战国时期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4.黄帝和春秋时期的老子及其《道德经》都是其创始人。

但是,道教作为宗教实体,又是于何时产生的呢?

道教大体产生于东汉中叶,后世具体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汉顺帝时有一个名叫于吉的琅琊人,自称得到神书卷,名为《太平清领书》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太平经》,由他的门徒献给皇帝,书中的内容十分复杂,主要讲阴阳五行和神仙符箓,以此为道教之始。而于吉在《三国演义》中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杀死孙策的神仙道人。

另一种说法是:道教是一位与于吉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张道陵首创,(我们在《盗墓笔记》《茅山道士》等小说中也曾接触过这个说法),张道陵本是汉明帝时期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的令尹,后来隐居在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自作道书24篇,奉老子为教主,创立了一种宗教,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很快便拥有了一批信徒,凡是入道之人都要交五斗米,因此叫做“五斗米道”,张道陵后来被尊为“天师”,因而被称为“天师道”。

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当中的张鲁便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也是因此而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占据汉中的。张鲁将当时的汉中变成了“政教合一”的地区,足足把持了政权将近三十年。

实际上,在东汉末年,由河北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所创立的“太平道”也是本土道教的分支之一,他们后来还因此而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大凡宗教,都会有许多派别,道教也不例外。

因其产生的渊源不同,道教内部早期分为两大派别:丹鼎派和符箓派。前者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为其特点。后者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其特点。但这时的道教派别实际上只是宗教的活动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并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

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已经形成了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灵宝派等与天师道一并流行。

楼观派因为其起于楼观台(今陕西省周至县)而得名,相传其创立于三国时期,盛于北魏时期,经历代流传,到了元朝便并入了我们熟悉的“全真教”。这一派别主张内外兼修,又以符箓召神驱鬼,为人治病。其主张“老子化胡”说,认为老子出关教化胡人,形成后来的佛教。

茅山道因起源于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市)而得名,主要以符箓降神驱鬼、也兼寻方炼药修习导引之术,到了元代被归为“正一道”。

上清派由传授《上清经》而得名,成于晋朝末年,历代流行,元朝时也归为“正一道”。“灵宝派”则由传授《灵宝经》而得名,由葛玄、葛洪创立,十分看重斋法仪规,南朝道士陆敬修以此为主进行改革,并创立了南天师道。

后来,“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到了元代形成了统一的“正一道”。

从此,正一道和金代创立的全真道成为长期并行的两大派别。

正一道,是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上清、灵宝、茅山等派别,保留了使用符箓的主要特点,并以江西龙虎山作为传教的主要阵地,历代天师都是张道陵的后裔,元大德年间(公元年)第38代天师张与财受封“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

全真教,创立于金代,其创始人王重阳,号为“重阳子”,本为金朝武举,因郁郁不得志隐遁终南山,在自筑的坟墓“活死人墓”中修炼仙术,并往山东传道,收王处一、刘处玄、丘处机、马钰、郝大通等七人为徒,号称“七真”。这些和已故的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所著的情节基本相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