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局部谈到『二王』的世俗书法,我想先讨论一下『二王』书法与茅山派抄经间可能的风格联系。将一直使用至今的三种书体:楷书、行书、草书,最后定型是晋代大师们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虽然这三种书体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但它们却为书法家界定了可能的艺术型谱。人们期待好的书法者应该不止精通一种书体,王羲之之所以被如此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这三种书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东晋王羲之黄庭经首先要讨论的是王羲之三大楷书之一的《黄庭经》,这种字体是由汉代的旧隶书经柔和化、精致化发展而来的,每一笔都书写精确。该作品字体方正、结构平衡、笔画间的空间规整。这种书体用于正式文本的书写,如儒家经典、佛经、道教经文等。特别是在唐代,为了区别用于书写纪念性石碑的较大的楷书,这种字体也被称为小楷。王羲之、王献之《十七帖》王羲之有名的《兰亭集序》可以称为东亚著名的书法作品了,它是以一种介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写就的,与优美的散文恰到好处地结合为一体。作品中那相似笔画间在形式上不断的微妙变化,那种自在、那种字体间架结构上的平衡以及空间的协调共同营造出一种艺术韵律并建立起以后数个世纪的书法标准。王羲之二谢帖在晋代的文人圈里,信件书写的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教养。姨母帖一般来说,一个人会选择行书或草书来写信。王羲之用行书写的《丧乱帖》用笔比《兰亭集序》略显简略,有些笔画因为连续的运笔而连贯在一起。虽然丝毫没有削弱书迹的精致,在笔的控制上,此帖却显得更加自由,字体老练而微妙地达成间架结构间的平和,字间的衔接也相当流畅。《丧乱帖》王羲之的草书达到了极其简约的程度,他的一系列书信,即被称为《十七帖》,这件作品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晋王献之《地黄汤帖》25.73cm×24.0cm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该帖中的每一字都简化到只有几笔,显示出与行书、楷书完全不同的视觉特征。虽然结构简约,字体依然保持着平衡,这些字甚至在空间上很疏空,总体结构却很稳健。王羲之《兰亭集序》《十七帖》的最后一件作品是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一封信,即《十二月贴》,其笔法已远超过了自由、自觉的程度,信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很规整,从第四个字开始,连续的运笔开始了,接下来的三个字不抬笔地一笔扫出。王献之中秋帖的确,帖中的每一行都有一些字彼此相连,而通篇作品,很少对笔迹的粗细进行调整,这也使作品给人一种迅捷、率性的印象。到作品的结束处,字迹显得异常激越。在笔法的流畅自在性上,王献之的这件作品远超过他的父亲。王献之《十二月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1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