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茅山 >> 茅山历史 >> 退休生活,乐陶陶

再过三年,我就领本光荣退休了。不过早在两年前,我已从单位退居二线,俗称“内退”,和退休没大差别。退下来好啊,身轻气顺精神爽,无有负担,无所羁绊,没有了应接不暇的电话,没有了烦扰不休的政务,没有了觥筹交错的大宴小宴......

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可以放歌啸吟山林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爱做能做的事情,真正是返璞归真、隐于民间的“自由人”啊!

退休,古而有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代,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古人对退休别有称谓。

古籍《礼记·曲礼》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七十岁是周代规定的官员退休年龄,“致仕”就是官员辞职归家。还有致政、休致、请老、归养、悬车、乞骸骨等多种说法,都是指官员把手中的权力交出来,退休回家养老。

古代文人士大夫对退休之事也是耿耿于怀,倾情于笔,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退休诗”。

古代一些文人墨客骨子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有着放旷不羁、清高脱俗的品性,尤为厌烦官场繁文缛节的约束、明争暗斗的习气,总想着退隐山野,过着洒脱率真、无拘无束的生活。

曾拜左卫殿中将军的南朝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隐居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创立茅山宗,过起了逍遥的仙人生活。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他画了《二牛图》,并题诗曰: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

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陶弘景将自已喻为一头悠闲自在的牛,不愿再被人牵着鼻子挥鞭驱使,以此来寓意自己归隐山林的心迹。

明代蒋冕官至内阁首辅,是一位有学识、有威望的名臣,以办事干练而著称。因看不惯朝廷内派系林立、勾心斗角,而上书乞休,后回乡隐居。明世宗多次派人请蒋冕复出,都被他回绝,有一次明世宗题诗曰:

闻说江南一老牛,征书聘下已三秋。

主人有甚相亏汝,几度加鞭不转头?

此诗明白如话,敦促他尽快返京复职。蒋冕看罢,回诗一首:“老牛用力已多年,颈破皮穿只想眠。犁耨已休春水足,主人何故苦加鞭?”蒋冕以老牛自喻,表达了辞官归隐的坚定决心,让世宗皇帝恼羞成怒,下旨将其剥夺退休待遇,以泄对其过于倔强的私忿。

当然,也有因身体原因或不堪政务繁重而渴望早早退休的。唐代是官员70岁才准许退休,大诗人白居易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作《自问》诗云:

黑花满眼丝满头,早衰因病病因愁。

宦途气味已谙尽,五十不休何日休。

他认为,官员到了古稀之年,头发花白,眼目昏暗,疾病缠身,这样的状况怎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最佳的退休年龄应该是五十岁。

更有羡慕退休后安享晚年的。北宋天禧末年,时任苏州太守孙冕到了“已及引年”,即可以申请退休的年龄,看到同龄的朋友大多被批退下了,很是羡慕嫉妒恨,遂“大书一诗于厅壁,拂衣归九华”,诗云:

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

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乐天真。

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

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诗中的李、陈,分别是孙冕的朋友李见素和陈庄,均已退休。诗中的意思是说,人到了七十岁离死不远了,风光之事还是让给年轻人吧,不要等朝廷批准退休了。我应该向两位好朋友看齐,还是早做打算,隐居九华山的天泉颐养天年吧。朝廷知道此事,下诏让孙冕继续留任,但孙冕早已拂袖而归,竟不再出矣。

退休生活实在美好,无官一身轻,真正的回归乡野,真正的放松身心。南宋诗人裘万顷历仕吏部架阁、大理司直、江西抚干,性至孝,有节操。当听说朝廷批准他退休后,诗人欣喜不已,写了一首《入京道中风雨因赋此遂退休》,诗云:

新筑书堂壁未乾,马蹄催我上长安。

儿时只道为官好,老去方知行路难。

千里关山千里梦,一番风雨一番寒,

何如静坐茅斋下,翠竹苍梧仔细看。

诗人对退休生活早有准备,已在老家建造了清净小院、素雅书房。他感慨年轻时追名逐利,以为读书做官才是终生追求,可哪知官路凶险、宦海浮沉,一言难尽啊!哪如退下来之后静坐在竹林茅舍下,乡间美景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够。

退下来干什么?趁着不算太老,返归故里,买头老黄牛,耕田种菜做文章,饮酒品诗当神仙,岂不妙哉!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重臣,明代的开国元勋,他在民间极富传奇色彩,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刚满60岁,刘伯温以弘文馆学士身份退休,告老还乡,写了一首幽默的《辞职自遣》,诗曰: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已规划好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买一头黄牛,置一块田地,学学耕田,种种菜园,搭一间茅屋听风听雨,渴了就饮山泉。大半生都在为事业打拼,现在还不算老态龙钟,何不趁早退隐山林,过几年悠闲日子。混迹官场几十年,浑浑噩噩一场梦,诗人真的想过一把能诗能酒、逍遥自在的神仙日子。名利要看淡,世事应参透,身居高位时什么都尊贵风光,老了即使写诗文也恐怕无人阅读,只有敝帚自珍,聊以自慰罢了。

品读古人的诗文,不觉心性怡然,原来退休的生活这样有滋有味,这样丰富多彩!可含饴弄孙、乐享天伦之趣,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

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

——唐.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可学做农事、品尝劳动成果,“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老农饭粟出躬耕,扪腹何殊享大烹。”像南宋诗人陆游那样,无需享用鱼肉大餐,四时菜足饭饱,摩挲着肚子,安乐一生足矣。

当然,身退心不退,还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像晋国“盲臣”“乐圣”师旷论学所言,“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也能照亮人生最后的里程;像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辞别官场,于颍水之滨颐养天年,自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和鹤发童颜一老翁,其乐融融也!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