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丹道中派尊师重道典故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县)人。李道纯的恩师是南宗王金蟾。王金蟾,名景玄,字启道,是道家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弟子。李道纯糅合南宗、北宗(全真道)之学而自成一家。其学说以“中和”为宗旨,融合儒、释、道三家,认为“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三家性命之学皆可概括以“中和”二字。主张修丹之要,在于“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先性后命,最后达到“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之境界。后人称其炼养理论为宋元道家内丹派的“中派”。其著作主要有《全真集玄秘要》《清静经注》《道德会元》《中和集》《清庵莹蟾子语录》《大通经注》《三天易髓》等。[1]

李道纯早年交游很广,在他《自题相》的打油诗中写道:“面黄肌瘦子,看来有甚奇。分明乔眼孔,刚道绝闻知。看破三千法,参同十七师。低头叉手处,泄尽那些儿。”[2]从“看破三千法,参同十七师”一句看,其见闻广,读书多,涉及各个领域宗派,以至参礼的师父就有十七位之多。

李道纯的师徒传心典故,明弘治《徽州府志》记有一则。元朝昭勇大将军管军总管赵道可,因频繁军事差调,染上风寒,进而得了肺疾,四处求医无果后,只好卧病在家,甚是痛苦。某日,李道纯祖师得知消息后,便径直去府上拜访。看过病情,知道可救,遂主动对赵将军说:“您的病说难不难,老夫可以一试,还请您的眷属们回避一下。”赵将军见自己有救,遂依祖师之言吩咐下去。斯时,李道纯祖师脱掉上衣,采用盘坐的姿势与赵将军腰背相倚。就这样,他们坐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赵将军的病好了。

这令赵将军感动不已,便请求李道纯祖师收他为徒。从那以后,赵道可果断辞去所有官禄,一心跟随李道纯祖师修道。在赵道可的支持下,李道纯祖师在建康(今南京)池阳、建德的岳山、至饶等地建了四所道院,过着隐居的生活。[3]大德二年(年)秋,来婺源募缘,江桂波先生舍环村地八亩,建“中和精舍”以居之。[4]赵道可还将恩师讲授的《道德经》细心记录下来,辑成《道德心要》一卷,后编入《清庵莹蟾子语录》。

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记载了李道纯祖师传道授业的另一则故事。《清庵莹蟾子语录》一书由祖师的弟子整理而成,内容多是师徒间的问道对答。在该书前序中,李道纯祖师弟子茅山道士柴元皋记述了他当年拜李道纯祖师为师一事,具体记述如下:

予自幼业儒,壮爱谈空,虽愚贱者有能道酸馅气话,亦不以儒自高,必屈己下问,但未能遇作家尔。一日归茅山,旧隐清庵莹蟾子李君来访。座未温,发数语,字字无烟火气。继而讲羲皇未画以前《易》,透祖师过不切底关,把三教纸上语,扫得赤洒洒,将我辈瞎汉眼,点出圆陀陀。清气袭人,和光满座,恍不知移蟾窟于予身中耶,抑予潜身入蟾窟中耶?是夜惊喜万倍,整心虑,爇心香,拜于床下曰:真我师也,真作家也。师不我弃,愿加警诲。是后从师日久,问答颇多,集成一编,时为展敬。[5]

意思是:我自小就接受儒家教育,青年时血气方刚,性情不定,故多喜高谈阔论。虽此,乐于跟不同的人交往,而不论对方愚痴贵贱与否。只要对方确实能谈出学问,我都能做到虚心对待,不耻下问,不至于自视清高。不过,遗憾的是,尽管那段时间接触的人不少,但一直未能遇到真正的高人。

有一天,我在外云游,回到自住的茅山蓬屋,清庵莹蟾子李君(李道纯祖师)来到我处拜访。落座不久,李道纯祖师即随性聊了几句。依稀记得,祖师当时语气平常简易,字字无烟火气。随后祖师才步入正题,讲到了伏羲未画八卦以前的《易经》,透露了历代祖师修道上没能透过的些许关卡。祖师一番话,直把儒释道三家经典之核心,分析得鞭辟入里,洒落干净,把我这种未能了道之人,说得佩服至极。我身心内外感到无比清爽,就连我们谈坐之处,似乎也笼罩在一团柔和的光中。当时连我自己都弄不清楚,是祖师把他的境界转移到我身上了呢,还是我进入到祖师的证悟境界之中了呢?总之,那天晚上,我很是兴奋,不断有惊喜出现,个中滋味很难向外人道来。当夜,我端正身心,虔诚跪拜在祖师床下,恳请他老人家收我为徒。自那时起,随着与恩师相处日久,我获益良多。此书将恩师与我多年问答合辑,作为对恩师的报答,展示给后人。

*向上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