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元代书法史,总是绕不开赵孟。黄惇先生《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有一个“赵派书家群”章节,其中就有张雨。仔细研究,发现张雨的人生经历似乎有些与众不同。
张雨张雨(—),旧名泽之,字伯雨,一名天雨,后易名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家学渊源深厚,从小打下了雄厚的文学书法功底。
20岁时,张雨决然弃妻子到茅山为道士。其《墓志铭》说出原因:“雨性狷介,常眇视流俗,悒悒思古道,知弗能与人俯仰,遂挺身戴黄冠为道士。”
张雨《跋褚遂良摹兰亭序卷》张雨的时代注定他无法用科举的方式进入上层。他却凭借超凡的诗书才能,遍识京师重臣、名家,表现极强的出仕之心。60岁时结识杨维桢后,引为诗书知己,思想行为转变极大,意志消沉颓废,纵情声色,忘却为道的清静苦修。
从张雨的履历,不难看出他走的不是一般的“寻常之路”。说穿了,他至死也舍弃不了世俗的名利诱惑。楚默先生评价张雨:“论清高,张雨不如倪云林,论狂放不及杨维桢。他半隐半俗,亦道亦儒,也是一个性格、灵魂分裂的悲剧式的人物。”
张雨《跋康里子山书李白古风诗卷》张雨30岁时,在杭州得以拜识赵孟。赵孟对这个青年道士非常赏识,称赞张雨:“昔陶弘景得道华阳,是为华阳外史,今子得道句曲,其必继陶后。”茅山为古句曲地,张雨遂取号“句曲外史”。
张雨始入松雪之室学书,明李日华记载:
张伯雨书性极高,人言其请益赵魏公,公授以李泰和《云麾将军碑》,书顿进,日益雄迈。余以为魏公平日学泰和得其舒放雍容,而伯雨独得其神骏,所以不同。
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可见,天资聪慧的张雨,在赵孟的点拨后,书法有了质的飞跃。也有记载说张雨生平慕米芾为人,故其言语行止皆效法。把老米当偶像,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了。
《题张彦辅画诗卷》,行书,26行,计字。这是张雨在张彦辅画上题的自作诗二首。张彦辅,号六一道士,居北京,善画山水。与倪云林、王蒙等均有交往,杭州灵隐寺僧。根据书风推断,这是张雨晩年之作。
张雨《题张彦辅画诗卷》欣赏《题张彦辅画诗卷》,感觉张雨书法受赵孟、李北海书风影响不多,或者说赵、李书风只是他早期的一个基础而已。张雨的字,无论是小楷,大字行楷,行书都特别有灵性,极富才情,这件手卷也是如此,而且一眼就能看出杨维桢对他书风的深刻影响,既有诗人的浪漫气息,也有快马入阵的奔突感。
强烈的节奏,让人生出一种“现代感”,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就不“古”了呢?其实,古与新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书家求古,讲究笔笔有出处、笔笔有法度,这是继承,这正是赵孟讲的复古,讲究用笔的“千古不易”。
张雨《题张彦辅画诗卷》局部但作为每个时代的人,必会融入自己的审美理解。所以写出的字,也会因人而异。张雨有深厚的学古基础,加之自己的个性化书写,便有了新感觉。这种以古为新的方式,骨子里应还是古的。
张雨工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张雨晚年受杨维桢影响的不仅仅是书法,也有诗歌。诗人的气度,思想的逍遥裂变是张雨晩年书法的底色。
张雨《赋听泉亭诗札》学书于赵孟,却能不为赵氏所囿,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加以融通写出自家的面目。在“赵派书家群”里,张雨显得卓尔不群,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文:曲庆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