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风物,四时美食,

走进金坛茅山,记录人间烟火。

本期继续为大家带来茅山春季民俗文化。

惊蛰·油焖春笋

惊蛰后,茅山地区将进入春耕。围绕“惊蛰”,茅山地区流传着许多农谚,这些是茅山先民的经验积累,如今对农业生产和天气预测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如:

“过则(了)惊蛰节,犁头(锄头)不能歇。”“过则(了)惊蛰,春耕弗(不)歇。”皆指春耕开始,农人劳作不歇。

“未蛰先蛰,一百廿天阴湿。”“雷打立春节,惊蛰雨弗(不)歇;雷打惊蛰后,低田好种豆。”皆指惊蛰前响起春雷,意味着这一时期雨水较多。

“惊蛰闻雷粮满仓。”指惊蛰听到雷声,收成就好。

白石里水库和竹山丨王群摄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后,春笋萌动。竹笋是茅山人惦念的味道,竹笋的种类很多,而“冬笋”“春笋”只是同一物种因采收时间和生长状态不同而形成的两种名称概念。

一般来说,“冬笋”是没有出土的幼笋,采收毛竹冬笋的时间约在12月初至次年2月底;“春笋”是已经在泥土面上冒尖或者全部出土的笋,采集毛竹春笋的时间约在3月初至4月底。可以这样认为,只要一露尖,就是春笋。这种微露尖的竹笋也称之为“早春笋”或“顶土笋”。

相较而言,冬笋的个头偏小一点,春笋要比冬笋香甜爽口些,冬笋则肉质更为细腻。不过产量最大、茅山人最常吃的则是春笋。竹笋采集要遵守一些“采集规矩”,要注意“留笋”“辨笋”,主要采集那些难以成材、活力不足的,挖掉退笋,保留好笋,且采集时不能伤及竹鞭。冬春季,茅山各林场对竹林均有日常管理,保证竹林健康繁育。

春笋丨网络图

油焖春笋是此时茅山人家常做的一道特色传统风味菜肴,采集茅山嫩春笋,以重油烹制而成,色泽鲜亮,鲜嫩爽口,鲜咸而带甜味,百吃不厌。油焖春笋也是茅山各饭店及农家乐的特色时令招牌菜,令人心之念之往之。

家常油焖春笋丨周丹摄

十二菜样馄饨

茅山地区,因历史上不断移民,以及多县相邻交界,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也在茅山各地展现出不同的民俗风情。

农历二月初八,茅山东北麓的东塔山就独有吃“十二菜样馄饨”的风俗。十二菜样馄饨,即采十二样茅山一带春天常见的、可尝新鲜的新发野菜时蔬,诸如青菜薹、荠菜、马兰头、红花郎(紫云英)、浆蔓头(苜蓿)、野芹菜等作馅,裹制馄饨。“十二”是虚指,泛指多种野菜时蔬。十二菜样馄饨从前是全素馄饨,现在的十二菜样馄饨基本混合了肉馅。

青菜薹丨邓珊摄

茅山周边,镇江丹徒有句俗谚,叫做“二月八,吃了馄饨病不发”。为什么要吃馄饨?查阅相关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为旧时二月八是妇女忌针日,这一天不能动针线,妇女无事,便包馄饨吃食,过去农民生活贫困只能用野菜作馅。另一种说法是纪念一位经常往来镇江、扬州讲经说法的马姓高僧。

十二菜样馄饨的风俗,与之有一定关联。茅山春天各种野菜众多,到了农历二月可食用的尤盛,十二菜样馄饨应该也是茅山人春日吃春菜风俗的一种表现。

十二菜样馄饨,包裹着美好的寓意,也包裹了茅山的春天。

馄饨丨周丹摄

百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节,茅山地区称之为“百花朝”。百花朝是为“百花生日”,“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的不同。康熙《金坛县志》记载“二月十二为花朝,挂彩于花树……”

玉兰丨颖庐摄

“春花秋月”历来为人称赞和欣赏,此时百花始发芽待竞放,踏青游赏伊始。在从前的茅山地区,百花朝之日,贴红纸或五彩纸、扎红线或丝带在房前屋后所栽种的桃梨柿橘,栀子、月季等花木枝条上,以求多开花多结果。女孩也以此祈祝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并在这一日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

茅山山桃花丨王群摄

茅山地区曾有百花朝时节女孩“穿耳”旧俗。穿耳时由年长妇女用两粒菜籽在耳垂上对捻,等捻到耳垂上嫩肉都推到穿点边上,穿点变薄后,用一根在火烛上烧过的缝衣针快速戳穿,引进一小段红丝线,或一小截细麦秆,等一段时间长扎了就能戴耳环了。

花朝节前后也是植树的最好时节,榉、樟、松、杉等木材树,栀子、月季等花树,桃、柿、梨等果树最受茅山人喜爱。此时间,有卖苗木的贩子走街串巷售卖。

百花朝旧俗多已不存,但爱花种花护花的传统仍在延续,加之汉服文化的兴起,近年渐有“挂彩笺”“花朝游春”等新风尚。

路边苗木摊丨王群摄

春分·小蒜饼

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春分,平分春天。春分日,又昼夜平分。春分前后,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意味着真正的春天来临。

塔山村野梨树丨王群图

春分有立(竖)蛋风俗,这是一种民俗游戏,意在留住春天,孕育吉祥。

春分立蛋丨陈远航图

小蒜饼是茅山人最惦记的春日美味之一,到春分时节,茅山的小蒜生长已经十分茂盛。小蒜在正月头上就已经悄悄生长出,许多人早就按捺不住诱惑做饼来食。春日踏青多半带着挖小蒜的“目的”。小蒜分布很广,茅山地区的田间地头、茶田河滩均有分布。但茅山人普遍认为,小蒜必须是山上的好,长得壮、香味浓。

择洗干净的小蒜丨周丹图

小蒜茎叶一根根挑拣洗净,切碎盐渍,拌上糯米粉,也可额外加上鸡蛋,适量开水揉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再分成大小适中的剂子,揉圆按扁成饼入锅煎至金黄。根据口味偏好,可煎成外酥里软或里外都软和。

茅山人有“春天(清明前),吃三回小蒜、三回马兰、三回螺蛳,明目”的说法。过了清明后,小蒜开花,茎叶已老,就不再食用。

小蒜,是茅山春天的惊叹号;小蒜饼,也是茅山春天最深刻的味道。

小蒜饼丨周丹图

赶节场

开春后,茅山周边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叫做“赶节场”,其中,茅山东北部吴语区称之为“赶蓄场”。节场,是不固定的农村集市,通常在某固定日期,商贩摆摊形成交易市场。因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常被写作“集场”。

节场丨周丹摄

节场的产生,与早期的“庙会”是有关系的。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多择定传说中某位仙神的诞日或得道日等,在庙会演戏酬神。更有迎神赛会,朝拜祈福,民间杂耍纷呈,于是商贩云集,买卖兴隆,沿袭成俗。

节场竹市丨周丹摄

农民们趁节场,买回自己所需农具和日用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娱神项目淡化至消失,节场成为春耕前物资交流的集市。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在物资买卖不丰富前备受群众欢迎。

节场农具市丨周丹摄

茅山周边,春日节场日子密集,均用农历和旧地名,自农历二月初至四月底,隔三五日就有节可赶。节场的集市上,特别有竹市(卖竹子、竹器)、网市(卖渔网渔具)、禽苗市(卖家禽幼崽)等。此外会有许多民间游艺项目,如马戏、杂耍、套圈、射击、弹珠等,且游艺项目会跟随市场流行不断更新。

节场游艺丨王群摄

节场更伴随走亲访友,节场所兴地区人家要安排宴席招待来赶节场的客人。过年多招待亲戚,而节场多招待朋友,尤其朋友带朋友来赶节场,也会被主人家热情招待。当地平常客套里常有“到我家赶节场”的邀请。

茅山春日风景秀,赶节场也是一道独特风景。

节场禽苗市丨王群摄

更多茅山春季民俗文化,

我们下期继续。

撰稿:王群

责任编辑:徐敏华

统筹审发:周晔

咨询

本文由原创或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