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茅山:脱贫热潮涌动贫困山村
百姓生活网贵州讯(陈波记者罗明荣)年,发展金银花种植亩,覆盖贫困户47户。年,发展烤烟种植亩,覆盖贫困户13户。年,饲养黄牛头,覆盖贫困户50户。……从这一组数据中,反映了近三年来长顺县摆所镇茅山村发展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情况。截止年,该村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户贫困户人的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31.8%。年下半年,该村将计划种植马铃薯亩、养殖香猪头、绿壳蛋鸡羽,拟带动贫困户40户。
茅山村位于摆所镇北部,东临惠水县芦山镇,西南接鼓扬镇,北靠翁拉村。海拔米,耕地面积亩,水田仅占亩,土地收益低,海拔米,自然条件恶劣,缺水严重,给发展产业带来了极大困难。
穷则思变。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茅山村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为着力点,多角度实施精准扶贫,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有方法、干部有干劲、群众有盼头”的脱贫热潮涌动昔日深度贫困山村的每个角落。
“茅山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进出只有一条主干道,现在扩宽修复好了,走起来方便很多,要是在几年前,那简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茅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彪说。
交通闭塞阻碍了茅山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茅山村的群众大多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为谋生计,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明显,一年到头,也就春节前后几天有点人气。
年底,茅山村有了第一条通村路,但仍然没有硬化公路。尽管村里涌现了一批发展产业的带头人,但碍于交通不便,只能望而却步。
“前几年看到其他地方都在养殖绿壳蛋鸡,镇里面也免费发放种苗,但一想到这条路能把鸡蛋颠簸得破碎,立即打消了念头。”茅山村对门组村民吴昌国谈及几年前往事,摆摆手、摇摇头。
为了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茅山村借助农村“组组通”工程的春风,开始在基础设施上“狠下功夫”。年以来,茅山村共建成通组公路21.8公里,完成茅山至摆代公路的提质升级改造工程,建成4.5公里的机耕道路,打通了村组之间互联互通的交通障碍。
坪冲组村民卓昌国说:“现在交通改善了,走哪里都方便了。”他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要是没有要紧事,基本两三年才回一次家,以前汽车只能到镇里,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汽车也能到村里“拉客”了。路通了,他也留下来了。
“我的生猪养殖场也就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闲聊中,干河组的村民罗朝俊插起话来,以前这些“半坡半地”丢荒好多年了,觉得挺可惜的,便流转了十来亩土地,建起了生猪养殖场。“如今圈里面也有多头了,一年挣个万把两万块钱还是没有问题的。”用力吸吮一口烟后,罗朝俊兴奋地算起了经济账。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成为了茅山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关键。
为了发展养殖业,茅山村借助贵州省检察院对口帮扶的契机,引进了万元扶贫资金发展黄牛养殖,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或“特惠贷”入股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年底还能按照保底比例进行分红。
“真没想到半年不到,就领到了分红资金。希望养牛场越做越大,办得越来越好,争取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产业扶贫带来的惠果。”8月15日,在茅山村兴云养殖场分红大会上,来自梁家院组的贫困群众吴仕学,手里拿着0元的分红资金,心里像抹了蜜一样,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据茅山村驻村脱贫攻坚队副队长夏再友介绍,该村下半年拟投入65万元,通过建设一个养殖场,带动35户贫困户发展规模养殖。生猪养殖项目将按照“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来运营。“依靠发展生猪养殖的项目,除去公司运营环节,直接让利于贫困群众,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如今,“地无三尺平”的茅山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火热,在这个脱贫热潮涌动的深度贫困山村,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广大群众逐渐改变了世代养成的传统农耕习惯,满怀信心和决心加入到脱贫大军,真正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