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常州历史,熟悉常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我将陆续分期从一些常州地方文化书籍中,整理精选编辑出一个系列的常州之最。因平台文字有限,每期尽量篇幅精短,并且在内容、语言上尽量通俗易懂,供大家参考,疏漏之处还望指正,本文为第三期。
最负盛名的道教圣地
金坛与句容交界处的茅山,为两市共有,是我国道教的一大流派茅山宗的发源地。茅山道院是东南道教中心,许多著名的道学家曾在此著书立说、传播道教,如陶弘景、葛洪、李含光等。茅山风景秀丽,气候怡人,《道藏》“洞天记”称它是“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常州地区最负盛名的道教圣地。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句曲山。西汉时期,陕西有位饱学之士叫茅盈,他不愿当官,却爱采药炼丹、研究修真养性。公元前年,他独自出家,在北岳恒山隐居下来,一心悟道。几年后,茅盈来到地肺山华阳洞修真,不久又将二弟盈固和三弟茅衷招来同修。茅氏三兄弟除了修真,还不辞辛苦,到山上采药,自炮制提炼,加工成丸散膏丹为老百姓治病,而且分文不取。他们的所作所为,使许多乡民受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地肺山改为茅山。
茅山上原有许多宫观道院和名胜古迹,为进香和游览的好去处。据元代的《茅山志》记载,在唐、宋、元代之时,宫观道院遍布茅山,总计有处,房屋约有间,其中最早的是建于南朝的“崇禧万寿宫”。该宫最盛时有十二房道院,即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还有东西楚王涧、华姥山、华姥洞等名胜古迹,以及元代赵子昂叙述茅山的碑碣两块。直到清朝末年,茅山上尚有“九霄元符、崇禧”三宫和“乾元、玉晨、白云、德祐、仁祐”五观。
每年腊月二十四日至来年三月十八日为茅山香期,四周的河里到处是满载香客的船只,常常会堵塞河道。除宫观道院外,茅山上还有一溪六井、三台八石、四墓十亭、七池十九泉、九峰三十六洞等名胜。令人痛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宫观道院和名胜古迹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了90%以上。年后,茅山上的宫观道院逐渐得到修复,登山参观的游客、上山进香的香客逐渐增多。
最早的城垣
据《常州市志》、《武进阳湖县志》记载,常州城池始建于春秋战国,完善于六朝,至唐宋,城池格局随着运河的南迁而扩展,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这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最早建于春秋的邗沟(常州现红梅公园月季园一带)形成的城垣,直至明清两朝的余年间,常州城先后修筑过四道城墙。常州城垣始建于晋太康年间(-年),唐以前几经修废,多不可考。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唐景福元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建“内子城”,相当于后来的府治所在区域。
常州内子城始建于晋太康年间(公元-年)建内子城,城墙全长米,内设有常州郡(府)署驻地。唐末景福元年(年),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内子城,城周2里步,城高2丈1尺(即常州府治所在区域,现常州老体育馆一带)。内子城东至东吊桥西(通关门)、南经德安桥(德安门)、西至朝京门(老西门)、西南至广化门、东北至和政门(小北门)、北至青山门。
最负盛名的宫梳名篦
梳篦是常州最负盛名的工艺品之一,相传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它选料精(一般有黄杨木、象牙等),制作考究,外形美观,花色品种多,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非常受人欢迎,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清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局等每年要来常州定制梳篦,送到朝廷作为御用品。因此,常州梳篦又被称作“宫(贡)梳名篦”。由于常州梳篦的名声在外,过去在老西门外的古运河旁的一条街上,都是开的梳篦和宫花店,南来北往的官员差役、客商都要在这里停留购物,后来这条街被称为花市街和篦箕巷,一直沿用至今。西郊八景之一的“文亨穿月,篦梁灯火”也由此而来。
清朝后期,常州的篦箕工场主要都集中在这里,如卜恒顺、柳树春、许天兴、荣春和、康煜昌、蒋顺兴、屠泉兴等,其中卜家名气最大。年后,常州梳篦在参加巴拿马展览会和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中,分获银质奖和金质奖,成为常州在国际上首次获奖的手工艺品。
城内最早的道观
西晋永嘉初年(-年),在行春门城壕附近建玄妙观。唐景龙中因原地筑外子城而迁于县东南4里,并改名为龙兴观。宋大中祥符元年赐名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年间,建飞霞楼(即红梅阁)。一年,该观几遭兵燹。明洪武九年后,重建元元殿、迎春堂等。清代为避康熙帝讳,改“玄”为元,后沿称元妙观。该观现仅存红梅阁。
城内最早的寺庙
太平寺为南朝建元年间(一年)由齐高帝萧道成所建,初名建元寺。唐乾元年间,经改建后,规模为常州之冠,颇负盛名。宋太平兴国年间,改名太平兴国禅寺,并置石经幢两座于山门两侧。该寺现已废。
仅存的石经幢
在常州延陵东路的太平桥东约米处新建的东吴门旁,耸立着一座高4.05米、青石质、呈八角形的石经幢,具有明显的宋代石刻艺术风格。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太平寺在齐建元年间(公元年至年)由齐高祖创建,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并竖两座石经幢在山门左右,可惜左边的石经幢在解放前被毁。
这座仅存的石经幢,由经幢基石、八棱幢身、八角蓬瓣型石雕座基等组成。下层基座为浮雕缠枝宝相花石盘,直径2米,向上0.34米,八面刻有八尊佛像,再上是莲花座,直径为1.5米,高0.44米;其上幢身直径为1米,高1.85米刻有陀罗尼经;顶端是幢檐,直径1.5米,有浮雕斗拱石檐宝顶。幢身下半截字迹和浮雕因长年受风雨侵蚀,已模糊不清,而幢身上半截陀罗尼经字迹仍依稀可辨。
最早的历史学家
常州出过很多名垂典籍的史学家,如萧子显,赵翼、孟森、屠寄、吕思勉等,他们均为中国的史学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编著二十五史之一的萧子显,是常州历史上第一个史学家。萧子显,字景阳,常州人,他博闻好学,才思敏捷,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汉书》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孝经义疏》1卷、《孝经敬爱义》1卷和文集20卷,可惜只有《南齐书》流传下来。萧子显自告奋勇撰《齐书》时,只有20岁。
《南齐书》文字简洁,笔调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之中记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是部被沈约誉为“属于东汉名家班固一流的佳品”。
现存最古老的石级单孔拱桥
新坊桥,在椿桂坊处跨越市河,是常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级单孔拱桥。该桥上部用条石起拱,下部用条石砌筑桥台,桥底用条石砌成反拱,支撑桥脚。桥长35.02米,宽5米,标高8.6米,桥南面石级28级(原41级),北面23级(原39级)。新坊桥始建于梁大同元年(公元年),当时晋陵县和武进县由此分境。元皇庆年间(公元年至年)重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年)知府曾望宏重修。
桥上原竖朱显撰《重修新坊桥记》石刻,现已佚。民国初,邑绅杨文照重修桥面。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桥面栏看、望柱、石碑均被推入河中,现存桥栏系年所修。年和平南路拓宽时再次整修。年桥面栏杆、踏步全部用花岗岩重新修整。
最早的古墓遗址
年11月,在常州市南郊建造武进供销干校时,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墓。田舍村隋墓位于武进湖塘镇田舍村县供销干部培训学校校园内,经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镇江博物馆专家和南京大学等教授鉴定,为隋墓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省文化厅拨2.5万元经费予以保护,这是本地发现的最早古墓。
墓葬共二座,形制相同,同向并列(两墓间隔仅50余厘米),壳体为砖结构,由墓门、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长4.89、甬道4.93米,墓室高2.27米、最宽处2.50米。墓门呈盘口形,高宽大于甬道。雨道狭窄,界于门、墓之间。墓室为椭圆形。两墓室左右、后壁,筑有直棂窗及壁龛5个。墓底用长方砖平铺成人字纹。砌墓用的砖、有长方、梯形、楔形等近10种。有的砖的侧面刻有文字。墓室内已无棺木,仅存少数漆皮及残锈铁棺钉。发掘出土了青瓷盘口壶、青瓷双唇罐、青瓷碗、盏、铜镜等15件文物和一些钱币。墓葬外国已构筑永久性保护室加以保留。
最大的寺院
常州天宁寺,是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该寺院殿宇恢宏,佛像高大庄严,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唐贞观年间(公元年至年),金陵牛头山的法融禅师来到常州募化斋粮,爱上这里的清幽环境,加上常州又是他的故乡,就“筑室十余楹”,为天宁寺开创了基业,他本人成为天宁寺的开山鼻祖。唐末天夏年间(公元年至年),维亢和尚路过常州,听了法融的事迹,很受感动,便在此“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造寺院,取名广福寺,后改名为齐云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年),神宗诏令全国各州郡都要建崇宁寺,齐云寺又改名为万寿崇宁寺。北宋政和年间,改崇宁寺为天宁寺,以后又数易其名,元代至元年间复称天宁寺,一直沿用至今。
天宁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道场,法会昌盛,闻名遐迩,对佛学的研究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年,天宁寺建成学戒堂,年改名为天宁佛学院,专门向僧侣教授佛学课程,每年各地来天宁寺参学、学戒、挂单的僧侣达数百人,许多佛学界的高僧大德都曾来过天宁寺。
清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有3次到天宁寺掂香礼佛,时间分别为年、年、年。第一次到天宁寺,给寺僧“颁赐各件”,并赐给方丈实彻“银牌荷包”;第二次来寺时,又将紫衣赐给方丈实彻;第三次则为天宁寺题写了“龙城象教”匾额,以及大雄宝殿上的楹联“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兰”。
从唐朝法融禅师开始,天宁寺实行十方传贤制,清代实砌禅师改为十方选贤制,即在本法系中推选戒德品学皆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以法派更改法名,保持所传承的法派。解放后改为僧团代表制,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体管理。年恢复方丈制,松纯于年3月任代理方丈,年3月任方丈。
最早的戏楼
最早的戏楼万绥北街的东岳庙山门内的万绥戏楼,是常州地区最早的戏楼。东岳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重修。每年都要举行庙会,游人如潮。戏楼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遇到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十月三十日黄飞虎生卒日,庙内热闹非凡,就要演戏。
戏楼为砖木结构的殿宇式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外形为大屋顶,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梁橡起翘,高出屋面,正台面宽6米,后台面宽14.5米,台面离地面2.3米,台前为0多平方米的广场。从台面左侧板壁间留下的演出题记可以得知,当年福胜班于年、年、年、年,先后在此演过《邓家堡》、《蜈蚣岭》、《天水关》、《东川图》、《红泥关》《定中原》、《六月雪》、《看亲家》、《凤凰山》、《祭宝塔》、《定军山》、《长坂坡》、《解珠宝》等戏。
最早的状元
自隋唐开科取士,孙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年)考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年)李春霖考中最后一个状元结束,科举制度先后历时余年,全国中榜状元达余名,其中常州武进共有8人考中状元,萧颖士是常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萧颖士,字茂挺,生于唐玄宗五年(公元年),常州人。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贯串诸子百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开元二十三年(公元年),19岁中进士,对策第一,名扬朝野。
萧颖士才气横溢,在中国的文坛上颇有影响。他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之一,主张“尊经”,反对“尚形似,乖比”的骈丽文风。萧颖士著有《梁萧史请》20谷、《游染新集》3松文集10卷,已收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收入《四库全书》。《金唐诗》收有他20首诗。
最早的学校
常州府学是中国古代官办教育机构。常州府学在常州市区西横街28号,今市二中内,为清代常州一府八县最高学府。
唐肃宗(公元年至年)年间,常州刺使李栖筠在夫子庙西创建府学,时称州学。其间舍宇连片,林木苍郁,子城河及玉带河三面环绕,五代时毁于兵赞。这是常州最早的学校教育。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改称府学,学址夫子庙。后多有修耳、扩展。清道光八年(公元年),知府骆锺麟复修。咸丰十年(公元年)毁。光绪元年(公元年),知府谭钧培重建。
清末朝廷日暮途穷,不得不废科举办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常州知府许星壁与士绅恽祖祈等人发起创设“常州府学堂”,择定于常州府城东门内玉梅桥畔护国寺旧址兴建,光绪三十三年()建成,定名“常州府中学堂”(后曾改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等名),即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年,一批留日归来的常州籍社会贤达筚路蓝缕,奔走呼号,在几近倾废坍圯的常州府学原址创办了“私立常州初级中学”(后更名为“私立常州中学”),即今常州市第二中学。
常州府学主体建筑存大成门、明伦堂、尊经阁,均在中轴线上。大成门东向,单檐硬山式上下二层,气势庄重。明伦堂面宽三间,进深九檩,尊经阁为硬山顶楼阁,上下各五间,年重建。正殿东首存庑屋九间,抗日战争时日军将此屋作马厩,柱间犹存拴马痕迹,殿前存吴宗达书《分置学田碑》、庄存与撰书《重修常州府学庙记》及白昂、曾瓘等明清名家书碑多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芝麻糖
常州传统土特名产芝麻糖,约在唐朝开始生产,最初是常武地区的农民,在冬闲时用麦芽糖(饴糖)和芝麻制成的麻团糖。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渡时滞留江南,常武地区的群众就把麻团糖改为象火铳那样的圆柱形献给康王,以激发其复国之心,芝麻糖从此流传下来。
最早的驿站
毗陵驿,南唐(一)有毗陵驿,驿址初设于天禧桥(弋桥)以东,明正德年十四年,迁朝京门外百步新桥附近。是常州最著名的驿站,也是江苏主要驿站之一。毗陵驿水陆兼备,因毗陵驿所在,俗称驿桥,后又取谐音叫弋桥,流传至今。
毗陵驿的驿运十分繁忙。毗陵驿接待四方来使,迎接官员使臣。清乾隆南巡经过常州,两次从毗陵驿登岸进城。毗陵驿在贡品运输中起过重要作用。南北朝以后常州地区经济迅速繁荣,隋唐以来有大批土特产被列为朝廷贡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驿运输往京城。
年,沪宁铁路通车,过往官员不再骑马、乘船,传递公文信札也由邮局代替,驿站已无作用,毗陵驿于年裁撤。驿站房舍改建惠堆栈和惠商商场。年拓宽大运河,篦箕巷条街改建为仿古建筑群。在乾隆皇帝南巡经过常州时,从毗陵驿上岸的大码头遗址建立皇华亭,亭内立毗陵驿石碑以作纪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