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50921/4699296.html

抗日战争期间,在新四军一支部队击败日军的一场战斗之后,曾发生过一件让人觉得颇为费解的事:部队经过一场激战,好不容易弄到一批战利品,却并没有留下来充实部队装备,反而被首长送给了此前一直蓄意挑衅、攻击新四军的国民党部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年9月间,国民党第63师派了2个团和1个所谓的“挺进队”,插入新四军茅山根据地的茅麓、倪庄、西旸一带。他们一进入根据地,就抓捕新四军地方工作人员,不但蓄意挑衅,还造谣诽镑:“新四军不抗日,行动不积极,游而不击……”扬言:“抗日必须先反共”,企图从侧翼牵制新四军兵力,让日寇攻打新四军,他们可坐收“渔翁之利”。

当国民党军队以“联络友军”为借口,派员闯入新四军防区,企图刺探军事情报时,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却以礼相待,客气地接待了他们,耐心与之周旋。

9月13日拂晓,日寇兵分九路对新四军茅山根据地开始了大“扫荡”。

当时,廖海涛率领二支队司令部、特务连和四团的两个连,驻扎在金坛、高庄一带。得知这个情报后,他立即召集干部和参谋人员研究、分析情况。

在分析敌情、商讨对策时,有人主张二支队司令部应该跳出包围圈,到路南去,避敌为上。但廖海涛不同意,他认为根据当前形势,必须留下来进行反“扫荡”。

廖海涛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反‘扫荡’意义重大,打好这一仗,不仅可以粉碎日寇‘扫荡’,而且可以用事实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散布‘新四军不抗日’的谣言。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好这一仗。”

廖海涛斟酌再三,认为这次战斗应尽力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在侧翼击敌的同时,抓住战机,歼灭敌人,打出新四军的军威。根据敌我兵力部署和战场地形,决定在金坛县高庄一带阻敌。

清晨6点,溧水方向来的日寇先期与国民党军第63师交上了火。不一会儿,在高庄以北的游击小组和新三团一营也与日寇交上了火。机枪声、炮声不断传来,震动了整个茅山大地。

原来,国民党军第63师想侧翼牵制新四军,让日寇正面进攻新四军。但没想到廖海涛早就将部队从杨山一带转移至高庄,而让63师迎面碰上了日寇,只好硬着头皮和日寇交火。

这支缺乏战斗力的部队,哪里是日军的对手?战斗刚打响没多久,63师各部就迅速落败,从各处阵地匆匆溃退下来,慌不择路到处乱跑。伤兵不停地哀嚎,枪炮子弹及军需物资丢了满地,已完全失去战斗力。日寇则趁机疯狂追击,肆意屠杀,惨不忍睹,若不及时出手相救,就将全军覆灭。

廖海涛目睹此情景,从民族仇恨、一致抗日的大局着想,他认为必须捐弃前嫌,不能坐视中国的军队在民族敌人面前丢盗弃甲、一败涂地而不顾。于是,廖海涛命令部队集中火力,狠狠打击追击国民党军的日寇,把从丹阳和延陵来的多个日寇引诱到高庄,进行反击战,指战员迅速进入阵地。

“打!狠狠地打!”廖海涛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端起机枪、步枪、手榴弹等所有武器,集中火力,一齐向日寇猛烈扫射。顿时,在日寇前面出现了一道火墙,日寇再不敢前进一步了。

遭到突然痛击的日寇半天才醒悟到是遇到了新四军的阻击。于是,便向新四军阵地猛攻。双方互相厮杀了一整天,日寇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眼见无法取胜,更怕晚上遭新四军的袭击,日寇就退回老巢去了。

在整个大茅山反“扫荡”还未结束的紧张情况下,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失散人员变成“散兵游勇”、祸害根据地的人民,廖海涛在指挥部队继续对付日寇进行打击的同时,还抽出人员帮助收容国民党军溃败失散人员,当天共收容了多人,其中还有一个挺进队姓张的副司令官。

收容这批国民党军后,廖海涛吩咐后勤人员对有病有伤的立即治伤治病,上药包扎,对“丢盔弃甲”的,叫管理员发给他们干净的衣服、鞋子。

廖海涛派了几个侦察员带路,把多名国民党官兵护送到他们的部队驻地。

值得一提的是,护送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插曲:

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连连长张正南把沿路收集到20多挺轻重机枪集中在一起,兴冲冲地对廖海涛说:“廖副司令员,这批轻重机枪正是咱们奇缺的武器,没想到这一仗还有这些意外收获呢!”

廖海涛仔细看了看这些机枪,笑眯眯地说:“的确是好东西啊!如果给咱们装配上,战斗力一定能提高不少。不过……”他话锋一转,正色道,“不过,咱们得把这些机枪让63师拿走。”

张正南一听就急了:“好不容易弄到这些战利品,为啥要给63师呢?他们之前还一直恶意挑衅,造咱们的谣,攻击咱们呢!”

“这些本来是63师的,他们被日军击溃后,为了减轻负担好逃命,把笨重的机枪都丢在逃跑的路上了。虽然这些机枪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咱们还是从大局出发,让他们带回去吧……”

经过廖海涛一番开导,张正南只能无奈地把这20多挺轻重机枪一并交给63师残部带回去了。

高庄战斗,廖海涛领导二支队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消灭许多日寇,缴获机枪、步枪等各种武器数十支,活捉日寇两个,也救治了国民党军两个团的官兵。这些举动赢得社会各阶层(包括国民党军)人士的赞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742.html